我们预计2017-2022 年,国内每年至少商运2 台核电机组,年均投运装机容量为3.68GW,较2005-2013 时段大幅提高。截至2016 年12 月底,国内在建核电机组共21 台,总容量为24.32GW。我们认为在建项目将大概率于2023年底之前商运,其中2017、2018 年商运容量较大,分别为6.59GW 和6.51GW,至2022 年底国内在运核电机组总容量将达到56.80GW,为2016 年底的1.7 倍。图1、2 分别为国内核电机组投产与装机容量变动预测,表2 为具体商运节点预测。 我们预计,随着在建项目陆续投产,未来6 年国内核电装机容量将保持持续增长。尽管目前市场对于核电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每年能够审批多少台机组,但是我们认为,由于核电站建设周期一般在5 年以上,故决定核电运营商的装机容量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还是在建项目的建设情况。截至2016 年底,在建的21 台核电机组中,二代核电机组总计10 台,装机容量为11GW;三代及以上核电机组总计11 台,装机容量为13.32GW。目前国内建设二代核电的技术已相当成熟,电站建设周期基本在5 年左右;在建的三代核电项目中,三门、海阳、台山三地的机组均已进入热试阶段,热试完成后便可以装料,我们预计三地的首台机组大概率将于2017 年上半年并网发电,而次台机组也将大概率于2017、2018 年陆续商运,这6 台机组装机容量合计8.5GW,占目前在建三代机组总容量63.81%。 然而,三代核电技术进一步商业化的可靠性仍待验证,严谨考虑有可能致使近年新批核电机组数量不及预期。我们认为自2016 年8 月田湾6 号机组开工后,国内后续新建核电机组将大概率全部采用三代及以上技术路线,目前国内主流三代技术路线为AP1000 与“华龙1 号”,其中AP1000 全球首堆—三门核电1 号机组有望于2017 年上半年并网发电,在AP1000 首堆并网发电,乃至完成1 个燃料循环之后,才能够对AP1000 的可靠性有更为客观的评价。此外“华龙1 号”4 台示范机组均于2015 年批复,其中防城港4 号机组于2016 年年底开建,如进行批量化建设还需观察“华龙1 号”首堆—福清5 号机组的建设进程。 我们认为国家层面出于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考虑,对新建三代核电保持平稳批复节奏是合理的,后续随着三门1 号机组的并网发电及福清5 号机组的顺利建设,三代核电技术的可靠性将得到验证。同时考虑到国内电源结构调整空间较大,以及核电装机占比仍属低位,国内后续仍将保持每年4-8 台机组的开工力度。 电量占比仍低,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4年以来,我国核能发电量较之前有了明显增长,但核能发电量占比较其他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6 年1-9 月,国内核能发电量为1526.47亿kWh,占全国各类电源总发电量的比例仅为3.49%。根据IAEA 统计数据,2015 年我国核能发电量仅为3%,如图3,较美国、俄罗斯等主流核电国家20%比例仍有较大差距。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国内核能发电占比有望达到发达国家的15%以上水平,未来每年仍有5.5GW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 国内核能发电量占比在2015-2025 之间将持续增长,但至2025 年核能发电量占比仍低。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 年全社会用电量6.8-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到4.8%,人均用电量5000 千瓦时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此外根据近年来核电机组投运节奏,我们预计核能发电量占比在2015-2025年间将持续增长,但到2025年核能发电量占比也仅为6.21%,如图4所示。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