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核电 | 机组密集投运 运营商将受益

发布时间:2017-1-23 09:57 原作者:高志鹏、郑丹丹    来自: 分析师



核燃料成本与电站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核能发电成本中最为主要的两部分。根据中国核电2015 年报显示,核燃料成本占比大致为25%、电站折旧占比为37%、人员费用占比11%、运维费用占比14%,如图9所示;我们预计乏燃料处理准备占比为7%。另根据中广核电力2015 年财报显示,中广核电力核燃料成本占比大致为28%,而电站折旧成本占比为25%,乏燃料管理计提准备为7%,如图10所示。

 

三代核电技术路线基本确定,批量化建设将持续降低核电站建造成本。我们预计,国内后续新建三代核电主要包括两大系列:AP1000系列与“华龙1号”系列。

其中AP1000 反应堆由国电投前身之一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引进,目前三门、海阳两地有4 台AP1000 在建,相应工程已经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有望于2017、2018 两年并网发电。目前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通过吸收与再创新,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CAP1700 两种类型机组,后续有望成为国电投核电建设的主力堆型。

“华龙1 号”是在融合中核集团的ACP1000与中广核集团的ACPR1000+两家核电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其在设计、燃料、设备、制造、运行、维护等多个领域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是目前国内可以用于独立出口、具备三代技术标准的机型,定位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旗舰产品。“华龙1 号”采用的“177”堆芯设计,以及“能动+非能动”的专设安全系统,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反应堆的最大特点。图11 为“华龙1号”之“能动+非能动”的设计示意图。

 

参考国内主流二代核电站建设经验,持续批量化建设同一类型的核电站将持续推动核电站建设成本下降。以中广核CPR1000 建设经验为例:中广核集团自1987 年引进法国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M310 之后,便致力于核电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在M310 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形成了CPR1000 技术和具备三代核电主要技术特点的ACPR1000 技术,后续中广核集团通过批量建造CPR1000 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曲线效应,反应堆建设成本稳步下降。表11 为中广核集团部分相关建造成本数据。

 

由于需求单一,近年来铀价格呈平稳下降趋势,核燃料成本占比将保持平稳。铀目前的主要经济用途即为制造浓缩铀,充当核反应堆的动力燃料,因此历史上铀价格除了有三次大幅上涨之外基本维持在10-30 美元/磅的水平(1980年之前无统一透明市场价格)。近年来随着铀矿开采技术的提高,铀浓缩提取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铀的稀缺程度进一步降低。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全球核电发展对于铀的需求基本处于低速平稳增长态势,铀需求不存在爆发性增长的可能,而供给或将随着技术提升缓慢释放,同时以国内两大核电巨头为首的国际核电运营商基本皆有海外铀矿布局,铀价格将大概率保持低位运行。图12 为1980 年以来的铀价格走势。

 

人员费用、运维费用、乏燃料处置成本可预计,未来大幅变动的概率较小。人员费用主要为电站运营人员的工资与奖金,主要与在运以及在建机组数量相关;运维费用主要为电站正常运行的开支以及大修开支,其中正常运行支出基本维持稳定占比,大修分首次大修、常规大修以及十年大修三种类型,但大修类型主要取决于机组并网时间,因此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计;乏燃料处置准备为机组商运5 年后,按照每度电0.026元计提,占比亦相对较为固定。表12为2014与2015两年中国核电与中广核电力收入与成本构成情况。


上一篇:贺禹:对未来全球核电市场乐观下一篇:中核集团自主研发质子治癌医疗设备核心部件研制成功

推荐阅读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8月22日,中核二三召开干部任职宣布大会,公司党委书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8月15日,烟台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山东海阳辛安核电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2024年8月1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宋克祥任中核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8月12日,“廉洁南昌”发布消息称,中国广核新能源控
精彩图片
  •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