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次科学报道,而是成功的营销宣传。科学允许失败,但国家经不起太多的投资失败。 撰文 雷奕安(北大物理学院副教授) 前不久,网络和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称中国在核能应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太过先进,无法展示”。这项技术叫做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我以前关注过,利弊略有了解,知道它还很不成熟,离实际应用很远。刚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又有人搞笑了吧?仔细看过消息和诸多评论之后,感觉非常不舒服,不吐不快。 先简单介绍一些相关概念: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 目前说到核能一般是裂变核能。只要有中子,就能诱发裂变(自发裂变的可能性很低)。一般反应堆依靠自己裂变产生的中子临界运行,依靠控制裂变燃料的浓度,几何形状等,保证用掉一个中子正好产生出一个可以再次引起裂变的中子。如果不小心多了一点,中子就会越来越多,导致反应失控,这就是超临界。一般还利用温度高低、气泡多少、控制棒等控制链式反应。但一般临界到超临界的余量很小。次临界系统就是不到临界状态运行,一次裂变产生的有效下一代中子数少于1,能够保证反应堆不超临界。但这样,裂变反应无法自持,因此需要一个比较大的中子源提供第一代中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质子打到重的原子核上,能把核内的很多中子打出来。这些中子能量高,诱发裂变能力强。这就是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的概念。 ADS的优点是第一是次临界,第二是中子能量高,比快堆里的中子还快。快堆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比如燃烧超铀元素(核废料中最讨厌的那部分),增殖(生产更多核燃料)等。缺点是技术复杂,发电需要的加速器还做不出来,还有一些技术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里面的反应过程远比普通的水堆快堆复杂,基本的理论和实验都还有很多欠缺。 启明星1号、2号 启明星1号是原子能院研制的,在次临界条件下,一个测不同核燃料构形下中子倍增率的一个装置,2005年建成。同类装置国际上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中子学研究的基础实验装置。 启明星2号没有公开技术信息。我推测是像法国/比利时2009年做的那样,实现了高通量聚变中子源与次临界堆芯的耦合,但从报道上看不出来。推测的理由是,该装置是原子能院和近代物理所联合研制的,原子能院会做堆芯,近代物理所会做加速器。 嬗变 嬗变是导致原子核种类发生变化的核反应。 核能应用中,特指将长寿命高放射性核废料(超铀元素)裂变掉,变成短寿命放射性元素的反应。 ADS中的高能中子能够使超铀元素裂变。因此,嬗变超铀元素是ADS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是这种燃烧并不干净,只能减少并不能消灭超铀元素。如果直接在乏燃料中使用的话,甚至不能减少,因为还会同时生成超铀元素。如果将乏燃料中的超铀元素提取出来,那么需要极其昂贵和风险巨大的后处理,还不能完全分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