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研究缺乏问题。如核数据问题,我猜应该真正是雷教授的本行了。确实有许多核数据评价还不完全或缺少,所以才要进行研究。但请雷教授注意,并没有雷教授所评价的ADS触发核反应堆的中子能量的核反应道,各种反应截面曲线都画不出来的问题。来自散裂的部分中子确实能量很高,我在前面已经给出了,散裂中子是要经过靶区的缓冲,使其能量降低以与反应堆耦合,所以不存在雷教授提出的在核反应堆内核反应道问题。需要研究的是缺少有关靶的核数据以及铅的数据,这也是为什么要建一个启明星2号,用铅做冷却剂来宏观检验铅及其它所需要的核数据。 核数据不是我的本行。 靶有很多种设计。高能中子的穿透能力非常强。缓冲区厚了,中子能量不够,薄了,大量高能中子穿出。不薄不厚,仍然会有相当多的高能中子出来。中子的散射或者慢化,纯粹就是一个概率分布,分布必然有一个尾巴,尾巴砍多砍少各有各的问题。 设计缓冲区本身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一种做法。 启明星2号能测的只是一个最后的统计数字。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反应,也就是从什么反应到最后的结果,完全是一个黑盒子,无法测定,也就是我说的“各种反应截面曲线都画不出来”。 关于经济性问题和烧不干净问题,已在本文的第(5)部分的费用/风险分析给出,就不再重复。 烧不干净问题,正如我在原文种说的,除非频繁换料和后处理。这是做不到的。考虑到后处理的高昂代价,经济上更是没有希望。 关于靶的沉积热的带出上面也已给出,就不再重复。雷教授提出的“国内提出来的固体流动靶,只要控制流动的机构出了一点问题,靶或者靶部件将被质子束融化甚至热爆,从而不可收拾”,这个问题太有点耸人听闻了,这把ADS控制设计者认为都是草包了,控制流动的机构出了问题,质子束还要继续出质子吗? 工业自动控制能保证每一次反馈绝对执行吗?一次误操作,后果太严重。强辐射环境下,传感器,控制器能否正常工作需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8) 雷教授提出的问题之后,又对“启明星1号”“启明星2号”项目还有一点非常令人费解: 即对于这个名称费解。我在本文的第(4)部分已经部分回答了雷教授的费解。另外雷教授还提出“全世界可以说只有另外一个,就是法国的零功率装置VENUS,”,也可能我孤陋寡闻,法国的零功率装置称为MASURCA(CEACadarache)。从1995年开始在其上面进行了ADS研究的MUSE计划。 我们在国际ADS研究交流会或国内外的科学杂志中发表的论文从来没有遇到雷教授所说的什么麻烦与混乱,IAEA还建议我们的启明星1号作为国际的基准,以供国际研究。 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开始我根据记忆,把VENUS说成法国的了,后经毛继军研究员提醒,改正为比利时的装置。最初在《赛先生》发的文章中,因原文无法改,就在留言中说明。各媒体转载的,我就无法说明了。第二天贴在科学网博客上的文章中,已经改正并说明。 比利时的ADS计划,是除中国以外唯一在研的专门ADS计划。我原文中有一张图,其零功率装置就叫VENUS,不知道您为什么对比利时和该装置只字不提? (9)关于雷教授的“启明星2号”的报道不能算是一次科学报道。”我不是记者,不懂什么是科学报道。但报道启明星2号实现了临界不知算不算研究进展,算不算科学报道。其次雷教授认为作为“以亚临界为工作目标的项目,实现临界的成就本身也有些令人费解。”国际上研究ADS都是在临界反应堆上按照研究目标改造后先进行临界实验再进行次临界物理研究,包括法国的MUSE计划,作为我国ADS次临界铅冷却的反应堆,有许多未知知识,也必须先临界,有了基准,才好进一步对次临界特性研究,包括雷教授所关心的基础研究缺乏的核数据宏观检验问题,这是研究反应堆物理和宏观检验的基本知识,如果这一点还费解,那就是门外汉了。 这一点我接受您的批评。我开始的确“费解”了一下,但我查到启明星1号以后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10)关于雷教授提出的“考虑到核工业长期地、系统地将片面的“科普”信息传播给大众,这一报道尤其不妥,令人不适。”这句话道是说到点子上了,长期来核工业确实没有进行长期地、系统地全面科普核能知识,因此就给那些诋毁核能的人士有了可乘之机,以似是而非的概念来蛊惑人。痛心呀,痛心。核能科普确实是需要重视的,我在各地讲学时经常举汽车的例子,反应堆在发展的几十年内出现问题死亡人数在两位数字,而全世界每年因车祸死亡人数是4-5位数字,造成多少个家庭不幸,有些一个家庭从而消亡,不但社会没有恐车症,在北京还要限制买车的数量,这是多么奇怪的现象。所以雷教授提出令人不适的应该是核工业者,你们的科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应该全面的科普。 我同意您“应该全面科普”的说法,虽然我们心里面想的侧重点不一样。另外,世界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不止4-5位数字,而是7位数字,比您说的大两到三个量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3年全世界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125万。 以上第一部分是对雷教授文章的目的看法,第二部分10点就是我对雷教授文章有关科学观点的看法。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