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两会”今天正式闭幕。在今年的“两会”上,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无疑是最受代表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梳理一下“两会”期间关于“核”的声音。 公众沟通 核电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更有赖于公众的接受。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项目面临更大的舆论和公众压力。获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发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寿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服务国家战略,防范核电项目邻避冲突》的提案,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合力、上下贯通、统筹推进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模式,加强核电科普和宣传,为核电项目落地奠定公众基础。 王寿君提议: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呼吁人们科学认识核技术、消减恐慌。 “核科学日”将作为中国核工业的纪念日,向全民普及核能知识,向社会公众打开核科学技术世界的窗口,让公众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委员提出:“核安全”需要科学的定义。万钢解释说,核安全是与易裂变材料或聚变材料紧密相关的安全,核安全的定义不能脱离核反应失控和核反应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这个核心内容。目前在核工业应用中,除核反应堆(包括核电站)外,核工业其他领域的核安全就是核临界安全。因此,不能将核安全等同于核工业安全,也不能把与放射性相关的安全问题都归于核安全。核工业安全除核安全外,还包括常规工业安全和辐射安全。核工业的常规工业安全与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区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砚国表示,“中国的核电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许多中国的老百姓却并不清楚,对核电报有成见。而这些成见主要是由于对核电知识的严重缺乏。”郑砚国说。他建议,核电知识应该进课堂、进课本,从娃娃抓起。 此外,来自军队的李鸿委员认为,核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核电在中国发展受阻很大程度上由于公众陷入“谈核色变”的误区。“社会对核电的抵制需要科技专业人士发声来消除。” 核安全 核安全一直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两会”期间,正逢福岛核事故6周年,核安全再次成为民众关心的一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指出,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源于三个主要因素,其一,这个电站是第一代核电机组,反应堆堆芯比较落后,安全防护方面存在一定隐患;其二,这次事故是在地震和海啸叠加的极端条件下发生的;其三,日本方面应急举措不到位,导致其成为人类的灾难。而中国并不具备导致上述灾难发生的任何一个因素。技术的进步已经解决了一代核电机组在断电后依赖外部电源散热的安全隐患。此外,监管和应急系统方面,中国有最完整的核安全制度和各级监管机构。 王寿君再次强调了中国核电的安全性能非常高:“即便遭受飞机撞击,中国在建和运营的核电站也不会出现泄露。” 核电消纳 据统计,2016年,全国核电机组按发电能力可生产2428亿度电,实际完成的计划电量1829亿度,参与市场交易消纳137亿度,总计损失电量462亿度,弃核率达19%,相当于近7台核电机组全年停运。 “两会”期间,由贺禹发起,王寿君、王炳华在内的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保障核电按基荷运行,落实低碳绿色发展战略》提案,建议明确核电按基本负荷运行,实现核电多发满发,并加强跨省区电网通道建设和利用,推动核电集中跨区送电,保障核电消纳。 郑砚国同样建议将核电列入一类优先发电调度顺序,明确核电带基荷运行政策,出台核电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 电力消纳是国家近几年在发展调整过程中暴露出的电力运行机制、电力市场体制问题,但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核电并不仅仅是一个选项而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要求。 三代核电批量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机组并网运行17台,开工建设13台,在建规模世界第一。近期,《“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和在建装机将达到8800万千瓦的目标。但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却出现了“零核准”的情况,这对2020年实现8800万千瓦的目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名提交的《加快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批量建设,确保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提案。两大核电巨头建议尽快启动华龙一号堆型批量建设,从今年起到2020年每年核准开工建设4-6台华龙机组,保持平稳有序发展。 王寿君建议核电建设保持一定规模的连续发展,应按照尽快启动新项目,保持每年6~8台新机组的开工速度。 王炳华也表示CAP1400是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基础上,又对其进行系统完善,在安全性、经济性和排放标准上都极具竞争力,将是三代核电批量化建设的主力机型。 核电标准化 日前,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核安全局三大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华龙一号”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的复函,复函中明确表示:原则同意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项目5号机组、中广核集团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3号机组)开展核电标准化示范。 贺禹表示,核电作为“国家名片”,不仅要把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服务、中国资金输出,也要把中国标准输出去,“这是更高层次的‘走出去’,是争取世界核电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只有掌握核电领域的标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核电强国。” 目前,AP1000、EPR等三代核电的首堆建设严重拖期。相比之下, “华龙一号”进展非常顺利,不但按期完成,而且还频传提前完成的喜讯。相信“华龙一号”的标准化将更好地支撑我国核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去,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影响力。 核燃料产业完整性 “两会”召开前夕,核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指出“优化核燃料产业布局”、“推动核燃料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发展目标,引起了代表们的激烈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纪呼吁:不要轻易打破我国60多年在核燃料产业方面建立的完整局面,希望国家在支持核电发展的同时也支持核燃料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核燃料产业目前完整的发展态势。 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孙勤表则表示要掌握核工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命门”。核工业一直以来都强调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对于全产业链的理解要与以往发生一些思考方式上的变化。我们谈的完整,是开放的完整不是封闭的完整,或者说是一条虚拟的、战略上的完整产业链,而不是实体的完整产业链。 去雾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环境质量”与“生态保护”再次成为了领跑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而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说明中,涉及生态环境治理的8处删修内容更被业界视作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而8处与“蓝天保卫战”有关,就包括“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表示,相对加重雾霾的燃煤取暖,多功能模块小型堆可以实现热电联产,在供暖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供电。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专门为北方地区实现冬季供暖。 结合“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诸多要素,其中多数在“两会”期间有相关提案和讨论,但仍有许多没有被提及,诸如内陆核电站、先进核燃料循环技术、先进核能系统工程、核退役治理工作机制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核工业未来的发展都非常关键,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核工业人的努力。 声明 以上内容由中国核网整理,未经中国核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不得擅自转载。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