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电产业停滞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人类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受到质疑,核电发展受阻,世界各国建设核电站脚步放缓。而福岛核事故,更是让开始出现复苏的核电产业,再次受到严重打击。 福岛核事故引发了国际组织和各主要核电国家的高度关注。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下令对美国所有核电站进行全面检查,加拿大在要求全国核电厂进行检查,欧盟也立即展开了核电厂风险和安全评估,而日本本国则暂停了所有核电厂。 我国也立即做出反应,福岛事故发生5天后,国务院出台了“国四条”,要求对全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进行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核电项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原本计划到2015年核电装机量达0.4亿千瓦,随着福岛核事故的影响,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量只达到了0.27亿千瓦。 同时,福岛核事故影响了全世界对核电的态度。核电供应占全国供电量40%的瑞士表示,现有核电站将于2019年至2034年陆续达到最高使用年限,之后不再重建或更新核电站。德国宣布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比利时计划从2015年到2025年逐步关闭其核反应堆,尽管核电提供了全国50%左右的电量。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瑞典、芬兰等国,也纷纷表示弃核或者降低核电比例。 乏燃料处理难 除了核事故之外,乏燃料的处理问题也是阻碍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乏燃料是核反应堆经过辐射照射、使用过的核燃料,其铀含量低,已无法继续维持核反应。乏燃料仍然含有大量可利用物质,经过后续回收处理,最终转变为不再需要并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 核废料拥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其半衰期长达数千年、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之久。在几十万年后,这些核废料还能伤害人类和环境,因而如何安全、永久地处理核废料是科学家们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核电商用到现在,全球已经积攒的大量乏燃料和核废料,这些物质的处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乏燃料处理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而是处于暂存状态。 深地质处理是世界公认最安全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研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法就是深地质处置,即将高放废料保存在地下深处的特殊仓库中永久保存。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 大的有核国家,比如美国、俄罗斯都在他们本国找到了暂时存储核废料的地点。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决定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沙漠地区存放美国核废料。俄罗斯决定在西伯利亚无人区建立核废料存放地,并欢迎其他国家付费存放。部分人口密集的有核国家很难找到合适的核废料存储地,而德国宣布不再新建核电站也与此原因有关。 我国不会放弃核电 弃核、核安全以及乏燃料的处理,共同制约着我国核电的发展。但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不可能放弃核电。 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表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能源问题十分突出的大国,中国不可能放弃核电。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了世界核电发展进程,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主要核电大国和一些新兴国家仍将核电作为低碳能源发展的方向。 我国从未发生过2级以上核事件 核电是我国的发展清洁能源的必然选择,但几次核事故带来的教训不可忽视,也让我国在核电站设计、选址、审核方面变得更加严格。 事故发生之后,中国核电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反应堆与核电工程专家欧阳予曾表示,福岛核电站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在安全设计上存在不足。为了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我国把重点放在建设第三代核电机组上。 两会上,贺禹介绍,我国在运、在建核电站均采用了更加成熟和更先进的核电技术,固有安全性更高。且在我国核电站的设计中,已经考虑了当地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严重的地震、海啸、热带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因素,能够自动或者手动安全停堆,拥有足够安全性。他提到,我国核电站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安全状况良好。 技术进步提高核电安全性 事实上,核电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非常高的安全保障。核泄漏发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资料显示,在目前核电站多重安全屏障的保护下,发生严重事故的几率极低,从概率上来讲,一个反应堆大约运行10万年才有可能存在一次,而目前新建的第三代机组发生事故的频率更低。 比较三次核事故: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使用的是压水堆,因为安全壳的缘故并没有造成人员损失和环境污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是石墨堆,且没有安全壳保护;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沸水堆。而现在的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中,有很完善的措施来保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我国在运的核电站,使用的均是压水堆。 此外,核电站的安全性能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提高。经过第一代试验性的“原型堆”,目前在运的核电站大部分属于第二代商业堆。历经几次核事故的教训,第三代核电站技术被提出并完成了全部工程论证、试验工作和初步设计,它将成为下一代核电站的主力堆型,我国“华龙一号”就属于第三代核电站技术。 因而,核电站有着极高的安全性,大众无需如此排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