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一场“2016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的宣讲会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举行。由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日报社共同评出的这十大热点中,“英国重启大规模核电建设,用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位列第九,挤入了环保领域“朋友圈”。 一场宣讲会,聚集了来自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等的众多环保领域“大咖”。他们的宣讲,涵盖了2016年度全球环境领域最热的话题,涉及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若干重要领域,包括了气候变化、空气污染(雾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等诸多关键词。 在全球环保大势风云变化的情景下,再看核能发展似乎又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全球 环境污染强烈呼唤理性核电态度的回归 《全球概览》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谈到核电时,曾有一句话:“若隐若现的气候变化前景改变了每个人对成本和风险的观点。”而今看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这种改变正在不断加速。 全球雾霾:空气污染困扰多个国家 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危机。这一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让全球的环保学者都忧心忡忡。“回顾2016年,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在世界经济面临重大转型的时期,解决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议题。”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表示。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显示:确认2016年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刷新2015年创下的最热纪录。同时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温度再创新高,突破400ppm的警示线。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气候变暖放大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目前面临的风险,并产生各种新的风险,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而气候变暖,和我国人人关心的雾霾问题,也是直接挂钩的。 2016年秋冬季节,不仅中国,欧洲的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亚洲的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报告——《空气污染:全球评估曝光和疾病负担》显示,全球92%的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的地区。印度官员11月初紧急宣布,首都新德里连续2周空气污染水平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0倍,几乎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也相继沦陷于雾霾,12月,法国巴黎连续遭雾霾侵扰,12月6日~11日更是遭遇了10年来历史最久、最为严重的空气污染。 “在排放方面,化石燃料的排放实际上跟雾霾的形成具有同根同源的性质,所以污染排放的增加直接造成了雾霾的发生。在生成方面,除了一些地形因素,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包括风的大小、方向的变化,降水的变化,逆温层的变化,都成为雾霾的帮凶。”巢清尘总结道。 基于以上种种,世界各国真正认识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对挑战形成共识,促进了全球治理环境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巴黎协定》从通过到生效历时不足一年,成为史上获得批准生效最快的国际公约之一。“《巴黎协定》如约达成和快速进入生效期,彰显了全球各国低碳转型的决心,极大地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在宣讲会上指出,“中国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批准、生效的整个过程中做出了关键性的重要贡献,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阶段。” 核电重启:理性态度逐渐回归 就“英国重启大规模核电建设”这一单一事件而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核电的国家,1953年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商用核电站,到1994年,英国已经有14个核电厂,31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多万千瓦。由于国内反核压力,英国停止建设核电站20多年。截止到2015年底,英国有8个核电厂运营,发电量占英国用电量的约17%。这些核电站将在2030年前后到期退役,而英国的火电厂也将在2025 年前后全部关闭。为了替代目前老化的发电机组和降低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未来英国急需新建核电项目。重启核电,这是英国直面现实的必然选择。根据计划,在未来十年英国将对四分之一的发电项目进行更新,确保安全、低碳能源结构的成功建立。欣克利角C 项目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建成后能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 与此同时,英国重启大规模核电建设绝不是一个单一性事件,而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产业讯号——在气候变化应对的大势所趋之下,各国政府以及公众能够以更加务实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各种能源选择——核电、太阳能发电、风电等等。核电显然是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在经济性、稳定性等方面更具优势的选项。这也意味着,世界核能发展有望进入新阶段。 大规模替代煤炭等基础能源方面,相较风能、太阳能而言,核能更具有可行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有关报告显示:每生产1 千瓦时电力,煤炭需要排放357 克碳当量,光伏需要排放76.4 克碳当量,水利需要排放64.4 克碳当量,风能需要排放13.1 克碳当量,核能只需要排放5.7 克碳当量。核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核电单机容量大,运行稳定,利用小时数高,可以作为电网基荷运行,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途径。 纵观全球,弃核并非明智之选。目前包括德国在内的宣称要放弃核电的国家,都在积极地寻找其他办法来填补核电退出后的能源空白。德国风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最新的经验表明,这两种能源只能间歇性解决困难,产生的电力波动达到30%以上。这样,德国又重新建设火电厂以补充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力对电网的影响。 日本也开始了重启核电站运营的步伐:2015年,日本九州电力公司向川内核电站1号机组反应堆装填核燃料,结束了福岛核事故后的“零核”时代;次年,川内核电站2号机组重启;此后,高滨3号和4号机组也有一段短暂的重启经历,由于受到地区法庭发布的禁令影响而再度停运。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预测,到2017年3月底日本可能将有7台核电机组处于运行状态,一年后还将有12台核电机组重启。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反核高潮,对核电的态度迅速地滑向了信任的低谷。应该说,全球对核电理性态度的回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国 “深绿色”背景催生“核电+”命题 2016年,中国政府出台多项重磅环保新政,其环保决心有目共睹。中国迎来环保制度大变革时代。在“2016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中,“中国共产党力推生态文明,成为全球最具环保意识政党”“中国出台多项重磅环保新政,迎来环保制度大变革时代”同样榜上有名。 而近期,在核能产业领域,紧紧围绕清洁能源的发展,国家能源局提出了核电要积极探索核能综合利用、勇于实践“核电+”的指导思想。辽宁徐大堡项目已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大型核电厂热电联供的可能。 不容忽视的“深绿色”背景 回顾2016年,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亮点纷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召开的12次会议中,出台了19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打出了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系统推进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组合拳”:推动“环保部水、气、土三司成立”“土十条出台”“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央环保督察组亮剑”“环保税即将实施”等重磅环保新政,标志着中国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系统性大改革均已开启,环境保护制度改革在深水区奋力前行。这成为中国环保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有力推动了中国环境管理向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供了全面制度保障。 除了在国内出台系列环保新政、继续铁腕治污的同时,中国更加频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推动大国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2016年9月4日~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21次峰会,首次引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议题,承认了联合国在全球落实和审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的领导作用,并出台了《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重申对实现2030年议程雄心的承诺,引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G20杭州峰会也是中国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轮探索,全球治理由此进入了新格局,标志着中国迈向“全球治理时代”。 任勇表示:“自20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举措。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标志,这些理念、战略和行动透出了‘深深的绿色’。” 在总体战略上,中国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实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总体战略的落实,中国实施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动力、方法和保障。 任勇继而表示:“近年来,与西方一些大国在环保政策上的摇摆和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共产党正推动中国朝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也成为全球最具环保意识的政党。” 不断深入的“核电+”话题 “有几个数字,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比如我们国家的长三角、珠三角,特别是京津冀这些地区,大家都在怀疑空气质量到底改善没改善?我们国家环境监测网的数据可以清楚地表明,特别是京津冀2016年平均PM2.5浓度和2013年比较起来,已经下降了33%,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下降了30%和将近31%。所以我们整体的环境质量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改善的通道之中。但为什么我们还感觉改善不够?就是重污染频发现象,我们还没有彻底治理掉。以北京为例,总体来看,蓝天确实越来越多,但是重污染的时候,特别是一到采暖季,重污染天气的增加我们仍不能避免。”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的一段关于重污染天气的描述中,“采暖季”“城市供暖”词汇多次出现。 的确,现在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城市供暖所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就已经着手研究核能供暖以及“核电+供暖”的可行性,前期经过了相关技术的摸底调研后,今年年初,该协会又组织了北方相关城市参与的研讨会,以确定市场的需求度。“对于核能供暖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各个城市的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的。”该协会秘书长田力告诉记者。 几乎就在电促会核能分会持续努力的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利用核能取代燃煤锅炉治理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建议》,将核能供暖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紧接着的“两会”期间,核能供暖话题广受关注。多名核届专家都表示,核能供暖的可行性极强。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时任中核集团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认为:“与传统热源相比,核能供热几乎不排放温室气体和传统意义上的污染物,是解决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如能进一步统一核能供热堆的管网建设,做到冬可采暖夏可制冷,则能带动核能供热、制冷和辐照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既能落实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又可有效支撑城镇化建设,社会效益显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表示:“核能供热在国内外均有成熟的运行经验。自1964年瑞典阿杰斯塔反应堆开始民用供热以来,全球共建设了200多座池式反应堆,积累了10000多堆年的安全运行实践。” 在核能供暖方面,身处市场前沿的企业行动更为敏捷。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2月17日向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申报的“一种基于大型商用核电机组的热电联产方法”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这是我国第一个核电供暖专利。不仅如此,“核电+供暖”只是辽宁核电在“核电+”领域“试水”的一小步。此后,辽宁核电还将围绕“以核电为龙头,核蓄风光水暖充”七产业联动、多能互补,打造北方清洁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继续行动。“核电+”这一理念,正不断走向现实。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