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以“革新核能安全理念,促进核能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核能安全技术高峰论坛在合肥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举行,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领衔,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能源署、国际热核实验堆组织、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等多个重要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2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探讨革新型核能安全、辐射安全技术发展等安全问题,为我国核能及核安全发展谏言献策。 放眼全球,当前我国在建核电规模全球第一,先进核能系统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核电俨然成为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新名片。来自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主管部门领导在主题发言中一致表示,核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始终坚持发展核能“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核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革新型核能系统是确保核能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C.Rubbia教授是一种革新型核能系统的主要倡导者,他在报告中重点提到了“能量放大器”概念。他认为这种新颖并且安全的方法,可以用于核废料嬗变以及发电,并且可以与核聚变媲美,能够实现洁净核能源的目标,并能避免核扩散。 国际能源署IEA-ESEFP合作计划执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研究员进一步阐述了其对革新核能系统安全研究与思考。他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煤炭驱动型增长的终结,中国迎来绿色发展新阶段,核电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核能发展仍存在安全问题有待解决,必须进行理念、技术、方法、措施上的“四项革新”。最后,他以铅基堆为例,阐述了其在革新核能安全“四项革新”方面的创新实践。 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副总干事Juan Carlos Lentijo代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核能署OECD-NEA代表、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潘自强院士、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李冠兴院士、中核集团秦山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叶奇蓁院士,分别就全球核安全优先级与活动、核与辐射事业的安全文化、核燃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国核电的创新发展方向等问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报告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商用核燃料技术以及新型核燃料技术的发展现状,着重说明了自主开发的三代压水堆先进核电堆型在安全方面的设计特点以及我国在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保持安全壳完整性以及耐事故燃料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还深刻剖析了我国核与辐射事业中一些安全文化不够的表现。与会专家纷纷建议要完善相关制度与评价标准。 最后,在备受关注的、第三代自主核电技术的安全性方面,来自三大核电集团的专家,包括中核集团总工雷增光、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总工郑明光、中广核集团副总工任俊生、华龙国际公司总工咸春宇,分别介绍了自主品牌华龙一号/CAP1400的安全设计特点,以及在环境友好性、运维优越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未来应加强对超设计基准工况的预防、提高电厂在抵抗超强地震和海啸、电力系统丧失以及厂址多堆事故等方面的能力。 “核能安全技术高峰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倡导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全面开放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进我国理性、协调、并进的核能安全发展。自2013年以来,核能安全技术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届高峰论坛会议就“革新核能安全理念,促进核能持续发展”主题进行了充分研讨,激发了国内外对核能安全技术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辨,对我国核能安全技术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