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冷堆分项总师张作义介绍,专项进展可简单概括为:“1-3-3”。
“1”是指在山东荣成石岛湾建设的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即将建成。 第一个“3”是三大方面的创新进展,包括:高性能核燃料,工业放大与工程技术试验验证,以及主要关键设备的研制。 其一是全陶瓷型的高性能核燃料,利用清华大学中试生产线的技术成果,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包头北方核燃料公司建成了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厂,年产30万个燃料球,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居于世界首位。 其二是研发工作,完成了所有工业放大与工程技术试验验证的工作。我国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不仅仅是世界首台套,而且是“创新性”技术。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在清华大学核研院北京昌平基地内,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温高压氦气工程试验台架,模拟反应堆内同样的条件,全尺寸实际测试了高温气冷堆核心关键设备。包括主氦风机、蒸汽发生器、控制棒、燃料装卸系统、吸收球第二停堆系统等。 其三是设备研制,完成了一系列世界首台套的重大装备的制造。例如上海电气完成了反应堆压力容器、金属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重要装备的研制。上海电气鼓风机厂和哈电佳木斯电机厂完成了主氦风机的研制。蒸汽发生器的关键技术及工艺取得突破,哈尔滨电气承担的蒸汽发生器制造已经接近完成。宝鸡生产的燃料装卸系统主要设备已经运抵现场。经过重大专项的研发,我们在示范工程上已经实现了90%的国产化率。
第二个“3”是三个关键词,揭示了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或应用前景。 第一个关键词是“四代”。这是世界上示范工程最接近完成,因此也最接近商业化,安全性最高的四代核电技术。它被国际上认为是一种“不会熔毁的反应堆”。 第二个关键词是“高温”,示范工程的反应堆出口温度是750℃,在同样的反应堆设计及使用同样材料情况下,可以实现950-1000℃的高温供热。利用这种高温能量,可以用来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氢气,为从钢铁工业到汽车交通等各种领域提供新型能源,推动这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个关键词是“气冷”,所有的核能与核动力装置,都要经过“核-热-电或动力”的转换过程,而“热-电”的转换过程几乎都是用高能气体推动涡轮机的。如果高温气冷堆的燃料性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我们就能够把上述“核-热-电”转换高度集成在一个回路中,实现重大专项总体目标中要求的“氦气透平直接循环发电”。在最小的空间内,实现最高的动力输出,达到最高的效率。
秦志军总结核电专项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坚持聚焦重大工程目标,以建成CAP1400、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为核心目标,专项任务部署集中、目标明确、组织有力;二是坚持自主化导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对核电领域共性技术、基础性研发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国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三是坚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构建了上下游产业协作、国企民企协同、产学研协调融合的机制和平台;四是坚持服务大局,将核电专项置于能源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综合利用规划、课题、经费、产业推广等政策手段,推动专项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总体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核电重大专项实施。改革项目补助方式,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帮助核电行业攻关。重点攻克核级泵阀、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燃料、软件设计和验证自主化。推动CAP1400开工建设,抓好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进一步完善核电技术应用成果评估认证体系,确保进入核电市场的产品安全可靠。完善专项成果应用推广政策体系,综合采用“示范、补贴、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成果应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