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实验快堆(CEFR)一直是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每年都会有相关的政府机构、协作单位、访问团体甚至一批批学生到这里参观。仅在今年6月,就有国家环保部、能源局、国防科工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前来调研参观。”原子能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主任杨红义表示:“这不仅是对实验快堆取得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高度关注。” 作为世界先进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实验快堆不仅技术先进安全,对我国快堆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核事业砥砺奋进,实验快堆也在成功临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妥妥地成为了第四代核电技术里的“模范生”。 “模范生”的软硬实力 中国实验快堆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的重大科研工程项目。虽然顶着“高科技”“核技术”的名头,但近距离接触过它的人可不算少。仅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实验快堆就已经接待了86批次、2200多人次的参观。来到这里,除了能近距离认识、了解快堆的技术特点、重要意义和良好的安全性以外,还能增强大家对“核”的认识。实验快堆正在为“核”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当然,实验快堆的软实力来自于杠杠的硬实力。因为具有良好的增殖和嬗变特性,快堆在核工业全产业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闭式燃料循环的重要环节。由于快堆中快中子具有的增殖优点,基于快堆的先进燃料循环系统可以使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60%-70%,从而可将人类利用核能的时间从上百年延长到数千年。 快堆可以通过嬗变将一些长寿命的核素和裂变产物转变为相对短寿命的核素。研究表明,一座1GWe的快堆可以“烧掉”10座同等功率压水堆产生的长寿命次锕系核素。因此,快堆可以使核能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我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发展快堆技术,先后经历了基础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启动了第一座快堆——中国实验快堆的研制工作,该项目于2010年7月21日实现首次临界,并开始进行相关实验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验快堆又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节点:2014年3月14日,实验快堆开始动力启动的调试工作。2014年12月15日首次达到满功率,18日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实验快堆动力启动阶段的调试任务基本完成,并达到设计指标。2016年1月23日,实验快堆完成了长期功率运行试验任务,标志着它具备了连续稳定运行的能力。2016年9月,实验快堆竣工验收完成,标志着这一国家重大项目圆满结束。几年间,经过对实验快堆的设计、建设、调试、运行,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实验快堆技术,具备了开始大型快堆电站研究开发的基础。 即使是在最引人关注的经济方面,实验快堆的效益也有初步体现。自运行以来,实验快堆已经累计发电1574万千瓦时,其中1110万千瓦时供入华北电网,其他为原子能院自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