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颁奖结果已悉数公布,核能科学今年在诺贝尔物理和化学领域依然没有收获,中国也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这个国民话题再次被提出。 随着“诺奖”得主的相继揭晓,国人的眼光再次聚焦到诺贝尔奖上。年年盼望,年年失望。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诺奖”?杨振宁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说:“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们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再一次勾起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和遐想。长期滋长于国人心园里的诺贝尔奖情节,又一次颤抖着伸展触角,缠绕满每一个年轻人激进的爱国热情和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世纪梦想。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多年来,诺贝尔奖仿佛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无法逾越的成就鸿沟。该奖项也因此具备了某种神秘色彩和悲情意味。 杨振宁以美国籍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被看作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华夏子孙的智慧和能力足以登堂入室,获得世界科学界顶级无尚的荣光。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人一直在与诺贝尔奖“赛跑”。 ▲杨振宁、李政道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实际上,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而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中国科学家又一次失去了几乎到手的诺贝尔奖。 ▲1965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美籍华人杨振宁、高锟的获奖,给我们两点提示:其一,中国人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质和智商;其二,中国本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还有差距。 汤森路透集团研究服务引文分析师David曾分析,“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将先于生理学或医学奖来到中国。”对这一观点,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认为,“不能提前规划和预测”。“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不能人为规划的。相信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专心致力于研究,假以时日就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提到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白春礼院士表示,他看好我国物理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物理研究领域中国取得多项具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潜力的成果: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曾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它的振荡频率;粒子物理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正负电子对撞机等......相信我国的物理研究领域还会有更多类似的优秀研究成果。 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已逐渐由模仿、跟随、改进走到全面创新。在当前阶段,没有必要过度追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当我们的那些承担自然和人文科学研究、创作重任的年轻人,都能找到无尚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那个时候,中国离诺贝尔奖就真不远矣! 声明:以上内容由中国核网整理。未经中国核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不得擅自转载。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