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建成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是我国大科学工程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评价,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BEPCII建成后实现了稳定、高效运行,最高峰值亮度达1×1033cm-2s-1,为改造前的100倍,是前世界记录14倍以上,成为在粲能区性能居国际领先地位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以我为主建立的北京谱仪BESⅢ国际合作组,利用BEPCII开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轻强子谱研究和粲偶素衰变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物理成果,其中突出的有“首次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及其伴随态”。BEPCII一机两用,又是一台高性能的同步辐射装置。项目团队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和协同攻关,在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与电子学等的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 该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行,为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用户提供平台,取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物理成果,保持和发展我国在粲物理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 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测得了国际上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流强和能谱,研究了流强与核燃料成份的关系,发现与主流理论模型存在两处显著差异。测得的中微子流强低于模型预言约5%,该缺失主要由铀-235造成,而钚-239产生的中微子数与预期一致。此外,中微子能谱在5MeV附近显著超出模型预言。三篇相关论文于2016-2017年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和《中国物理C》。该成果不仅给出了最准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谱,也说明我们对反应堆涉及的核数据理解并不完善,在1%的高精度检验下出现了不一致的地方,推动了核数据库的相关研究。大亚湾实验采用8个110吨重的中微子探测器,在距反应堆360-1900米处的三个地下实验室测量反应堆发电时发出的中微子,2012年曾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201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牵头完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5.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核心部件--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率先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 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制造的ITER核心部件——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率先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标志着我国掌握了第一壁制造关键技术。 按照ITER的设计要求,超热负荷第一壁在运行时直接面对上亿度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需要承受每平米4.7兆瓦的热量,这足以在瞬间熔化一公斤的钢铁。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人员创新发展了超级蒸发冷却、热沉材料性能保障、异质材料冶金结合等聚变堆高负荷部件技术,开发了不锈钢激光焊接单面成型背面无飞溅技术,避免了焊接污染所带来的中子辐照活化产物问题,解决了包括规模化铍瓦与铜铬锆合金的热等静压扩散连接、铜铬锆合金与不锈钢双金属爆炸焊接复合板的规模化制造、不锈钢结构15mm大熔深激光焊接等技术难题,所制作的第一壁原型件经受住了比设计标准还高20%的极端高温环境考验,创造了该类部件在满负载及过载热负荷试验运行下无破坏的世界记录。该项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今后自主建造核聚变反应堆包层和偏滤器等关键部件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以《我国率先突破国际核聚变研究核心技术》为题进行报道,彰显中国为人类聚变新能源开发所作出的新贡献。该新闻入选2016年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能源周刊》中国能源行业十大新闻和中核集团十大新闻。 ▲半原型部件的实物图 ▲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半原型手指对 ▲经历4.7MW/m2-7500次+5.9MW/m2-1500次高热负荷疲劳试验后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半原型手指对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