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能的应用和核技术的广泛发展,核材料与核技术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如果对这些材料缺乏有效的保护,这些物资一旦落入恐怖主义分子之手,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全球核安全峰会正是为应对这一威胁而召开。 2016年3月3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的“峰会模式”再次开启。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对共同关注的全球核领域安全治理展开对话和探讨。习总书记在会上向全世界再次传递了在核安全治理上的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也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再次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习总书记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政策主张,介绍了中国在核安全领域的新举措和新成就,并提出了加强全球核安全合作的实质倡议。倡议指出,为了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各国应持续凝聚加强核安全的国际共识,持续推动各国加强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持续营造核安全文化。中国的倡议得到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赞同,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人类又会向“无核世界”的目标迈进一大步。但是,为了早日实现全人类的这一共同夙愿,在未来推进核领域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各方更要深化和坚持核领域治理中包括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内的“五个共同体”意识,共同发力,共创人类美好明天。 要坚持命运共同体意识。据相关研究,任何一个简单的核弹所需要的仅仅只是约24公斤的高浓缩铀,8.1公斤左右的钚,目前,全球遍布着大约1360吨的高浓缩铀和453吨分开存放的钚,每年钚的产量还在不断增长,而部分核材料的存放甚至极不安全,会被轻易窃取,恐怖分子制造出简易形式的“核武器”的风险有增无减。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同一世界,在核安全这一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相互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 要坚持价值共同体意识。峰会从2010年走到2016年,参会国和参会组织越来越多,各方所关注的问题和商讨的焦点也更为拓展,达成的共识也愈来愈多。相信通过此届峰会,各方将进一步通过国与国之间价值观的通约性,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打破零和博弈的有害思维,凝聚在核领域全球治理上的更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让共识压倒分歧和对立,让人类理性选择世界未来。 要坚持安全共同体意识。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从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间,核材料被偷盗、遗失达1500多起。核材料走私活动也日益增多,核材料安全风险上升,核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也更加引人关注。在此问题上,每个国家都不可能是“安全孤岛”,各国必须要坚持安全共同体意识,秉持“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准则,并切实采取行动。近年来,由于核安全峰会的倡导和各国的努力,全球建起了多个核安保示范中心就是一个重大举措。在第四次峰会前不久,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也在中国落成,该中心是亚太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全、设施最先进的核安保交流培训中心,将成为世界各国坚持安全共同体意识,切实推进核安全合作的一个标杆和范例。 ▲中美核安保中心 要坚持利益共同体意识。就在第四次峰会召开前不久,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生连环恐袭事件,比利时境内两座核电站的非核心岗位工作人员也被紧急撤离,围绕核安全话题的现实挑战愈发严峻。推进核领域全球治理需要各方进行良好的对话,需要各方切实坚持利益共同体意识,在防止核材料流失、打击核恐怖主义等拥有共同利益的核安全领域,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共筑核安全体系。 要坚持责任共同体意识。在全球核安全问题上,每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对于一些拥核的大国来说,就更是如此。中国发展核事业60多年来,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这是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向世界交上的一份优异成绩单,展现的是发展中大国从自身做起、发挥国际作用的责任与担当。据报道,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是最后一届国家元首级的核安全峰会,今后将转为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召开的核安全部长级会议。这种安排将更有利于发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业优势和领导作用,更加有效的促使机构所有成员国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加快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提升国际核安全的整体水平。 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国际社会应彻底放弃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的做法,牢固树立和坚持命运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安全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意识和责任共同体意识,在核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务实合作,以和为“核”,共同实现人类“无核世界”的梦想。 原标题:【习主席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大家谈】核安全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