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4月23日,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曾亚川在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8年春季高峰会议上表示,要科学合理制定面向2035年新一轮核电发展战略。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为核电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我国三代核电发展战略价值研究》及《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8)》同时发布。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组组长黄峰表示,中国三代核电已具备批量建设条件。 实现向三代跨越 黄峰表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运核电机组37台,总装机容量3581万千瓦,位列世界第四。发电量2474.69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3.94%,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20台,装机容量2287万千瓦。 黄峰指出,中国核电技术实现了二代向三代的跨越。在运的37台核电机组在技术层面都属于“二代”或者“二代+”;在建的20台机组中,10台属于“第三代”技术,包括4台华龙一号、4台AP1000以及2台EPR机组。今后新建的机组将全部采用第三代技术,核电技术实现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 黄峰预计,三代核电将在“十三五”后期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初步测算,届时国内核电机组造价可以控制在16000元/千瓦左右(按不变价测算),与计入环境成本的火电电价相比也具备潜在的竞争力。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华祝介绍,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核发电量占比超过15%,达到美欧俄等核电先行国家的发展水平。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国家能源局出台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年内计划开工6-8台机组。 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已实现出口,且具有竞争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发展中充满机会。随着示范工程的开工,自主开发的CAP1400具备走出去的潜力。 制定新一轮发展战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余剑锋指出,核能发展面临新挑战。三代核电发展和核电“走出去”国际竞争加剧,部分地区核电机组限发,三代核电项目经济性及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未来10-15年,是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关键期。今后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成熟性,经济可接受性、自主化等方面继续加快创新、攻关和引领步伐,到2030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应占我国发电量的10%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平均水平,应保持每年分别新开工和投产8台左右三代核电机组,在核安全水平上要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曾亚川表示,要科学合理制定面向2035年新一轮核电发展战略。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为核电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同时,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核电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二司司长汤搏透露,根据人大要求,《核安全法》颁布一年左右应把配套的一些法规、规章配齐,例如正在制定的核设施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核设施规划现有区域管理办法等,这个是今年的重要工作,同时近期将会对原有一些文件进行完善、配套和修订。 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王毅韧表示,将优化核燃料产业布局,提升核能发展经济性水平。按照市场化、多元化原则,在核电相对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布局建设核燃料产业园,提高核燃料产业集中度。 此外,在核电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在材料感性、食品农产品辐射加工和医学,公共安全等方面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水平的完备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年产值达3000亿元,但仅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0.3%左右,远低于欧美等核能发达国家3%到4%的水平。今后,将加强工业用各类放射源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经营与技术服务,并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大力提升核技术在材料、核放射仪器仪表等产品市场份额。 参考来源: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