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火了,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这件事引发了一连串思考。 事件回顾 这两天,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各大媒体网站以及微博、朋友圈等各类社交平台热传。文章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报名人数8000多人,最终只录取60人。名校光环之下,不少家长精心撰写了“牛娃简历”,希望为孩子争得一张“入场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6岁孩子”自称懂核反应堆原理了。 正常人看到这份简历,第一反应该是“假”,再怎么说,一个学前幼童懵懵懂懂听说过“核反应堆”、“碱基配对”是有可能的,但是能够给别人讲解实在是不太可能的。然而,把这些简历当真的人,却大有人在。他们还把这些孩子称作“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 “别人家的娃从没让我失望过” “幼儿园就会这么多,还读什么小学?老师都没你懂得多” “6岁孩子的人生简直开了挂!” …… ——来自网友吐槽 于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份“普娃”—“牛娃”—“超级牛娃”的“能力表格”,已成为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习的参照表,“揠苗助长”式的负面教育接踵而至。“看看人家孩子,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直到有关机构澄清:“最近网上传播的所谓‘天才小囡简历’,经比对,与我校的网筛无直接关联,许多帖子属杜撰。”整件事最终才以闹剧收场,引发了舆论一片哗然。
事件思考 这件事背后,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过度焦虑的父母为了让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采取一些不必要的手段;其实,也深刻体现了当今信息社会,谣言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快速传播,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让我们再回到核领域,一直以来不少人“谈核色变”,各种各样的“核谣言”不绝于耳。以下这些“核谣言”想必你也听说过:
案例一:
那些年,我们一起被核电骗了的谣言
案例二: 案例三: 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地震后,与之相关的谣言也大量出现。于是,便有谣言说碘可以防核辐射,吃碘盐能有效保护我们不被核辐射危害。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食盐抢购风潮。 谣言的泛滥显示了灾难之后人们对于信息的高度求知欲。但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和知识普及的不到位,谣言也会带来一些无谓的恐慌。自福岛第一核电站接连发生4起爆炸事故后,“核恐慌”的阴云又开始扩散,距离电站千里之遥的部分人们开始担心核辐射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危害。 综上看来,谣言的套路无非是通过真假掺杂、偷换概念,夸大危险,造成公众的心理恐慌,刺激他们采取非理性行动。谣言生成基本是靠自媒体、网络发布、人员传播扩散等。从谣言的编辑来看,符合网络营销的语言风格和形式;从谣言内容所涉及的专业上看,又是一知半解的拼凑而成。 那么公众为什么会容易轻信谣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政府或媒体已公开信息的不信任。 现今的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权威专家在媒体上常以安抚民众情绪的角色出现。地方一些重大恶性事件也经常瞒报。等到事情闹大了,兜不住了,相关方面才被迫承认事态的严重性。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后,这些舆论领袖在公众心目中就失去了权威性和可信度。甚至出现反效果,就是媒体说没事,公众觉得有事,媒体说没大事,公众认为问题肯定已经很严重。其实,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一开始就把信息公开,2003年SARS时,一开始瞒而不报,造成民众恐慌,甚至以为“非典”是因为“碘”引起的,一时间加碘盐成了抢手的商品,后来,广州媒体率先将事实公布,平息了民众的恐慌。 恐慌多起于未知,未知则不可控。当对媒体丧失信任后,一个明显无厘头的谣言就可能把问题无限扩大,直至造成集体性的恐慌。 从一系列谣言事件中,希望公众能通过学习获得公众理性,学会自己判断而非盲目模仿。另外,政府和媒体要提供合理的信息和更加公开、顺畅、快捷的信息渠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社会各阶层更有力的相互信任,信息越透明,谣言消弭的就越快。 而对于核能这一特殊领域,更应如此。即使中国核电有着30多年的安全发展经验,但许多公众依旧对核电了解不深,甚至存有误解。近年来发生的诸如江西彭泽核电项目引发对内陆核电质疑的舆论事件,为核电发展敲响了警钟,揭示出我们在公众沟通工作方面还存在缺失。现阶段,国家对维护公众在重大项目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愈加重视,只有积极搭建政府、公众、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对话的平台,才能为核电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