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球,核电强国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支撑。记者近日从中广核了解到,在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已从大亚湾核电站的1%提高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的86.7%,见证了我国核电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的历程。 推动核电设备国产化 在1987年开工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仅为1%。当时大亚湾核电站的进口比例达到99%,连大宗的材料如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仅调试锅炉是中国生产的。至1997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建设时,依然是外方设备总包采购,但中广核利用中方设备采购分包的机会,有意识地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核电设备的部分国内采购,一举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30%。 到了岭澳二期,设备国产化是其一大特色,两台机组国产化率达到64%。“中国制造”在核电领域以“岭澳二期”项目为依托,漂亮地完成了令人瞩目的核电设备自主化、国产化进程的跳跃。在该项目,首次实现了以蒸汽发生器为标志的百万级核电站主设备的国产化。 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 2009年,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期间,联合研发中心设备研发和成套供货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核岛主设备大型锻件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全面实现自主化;核电泵阀国产化填补空白、实现突破;核电站电气设备全面实现自主化;核级仪控系统研制成功,广利核公司的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实现全面自主化。 谈起这段历史,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伯基感触颇深,他表示,阳江项目是中广核20年来在核电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实缩影。阳江1、2号机组采用CPR1000技术,3、4号机组采用CPR1000+技术,5、6号机组采用ACPR1000技术。从二代技术CPR1000,到具备三代核电主要技术特征的ACPR1000,阳江项目实现了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的全面自主化、国产化。 目前,阳江核电5/6号机组国产化率达到85%,实现了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安注箱、硼注箱、控制棒驱动机构、主泵、主管道和环吊、汽轮发电机等重要设备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研发的核级仪控系统(DCS)——“和睦系统”通过了国家鉴定,并应用于阳江5、6号机组、田湾5、6号机组,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