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对外输出方面,以秦山核电为代表的中国核电技术力量,形成了八大产品,巴基斯坦4台30万千瓦机组的调试都是由秦山来完成的,核电机组运行的评估、检修也是由秦山完成。但我认为,‘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输出我们的影响力,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有发言权,有制定规则的能力,这个是我们从核大国走向核强国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站立在世界核电发展舞台的中央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最终要能够向全球核电产业提供中国版的解决方案。”在陈桦看来,上市给了中国核电更开放的心态。“此前我们干活儿的时候多,抬眼的时候少,现在我们有了实力的积累,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去学习,也去展示。”
筚路蓝缕 踏实一条中国道路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核电产业所有吃过的苦都有回报 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可替代它造就了我们通往核电强国的路。
将时光回溯,回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原点,那时这个产业的面貌与今天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一个人管着几个核电项目的开展,而核电产业刚起步时,我们整个总部机关都在管着秦山一期一个项目。”产业起步之初,陈桦刚参加工作,他这样描述自己对当时的直观印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筹备,1985年秦山一期核电开工,1987年大亚湾一号机组开工,千难万险,一切从零开始。 而对比他要大上二十岁的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集团前身)核电部副主任张禄庆而言,起步时期留下的可不只是印象,而是非常深刻的感受。“1986年底,我结束了德国的博士留学生涯回国,到105所担任主管技术的副所长,那时,大亚湾核电运营维修刚开始招标。一批以法国专家为主的中外专家组团到105所,对我们的投标资格进行评估。当问到我们的业务经历的时候,我们还告诉人家这些涉及国家秘密,不便于公开。当谈到质量保证体系的设计不符合项的处理流程等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完全按照经济体制下的三结合技术攻关的方法来实施,发现问题,研究、探讨、改正……”张禄庆说,那一刻他特别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这一套办法与现代核电厂的质保体系有很大的差距。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核电产业。”张禄庆特别坚定地告诉记者,“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改革开放前,核电起步困难重重。比如那时,作为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一期项目的技术路线、堆型方案选择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反复,非常纠结。”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