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如果把我国核工业60年发展划分为两个30年的话,那么,前30年创造了“两弹一艇”的辉煌,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子,而后30年主要成就之一是实现了我国核电的大规模、自主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什么会发展核电呢?
王:1970年2月8日,周总理指出:“上海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你们既没有石油,也没有煤炭,从长远看,要解决能源问题还要靠你们自己。国外都在搞核电站,你们回去研究一下,写个报告上来,我支持你们。”并批示道:“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我们核工业就以这个日子成立了728研究院,搞了728工程,就是现在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这被中央领导誉为“国之光荣”,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和大型商业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从那时起,我国核工业以军为主转向军民融合发展,重点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开启了我国核能和平利用的新篇章。
在核电自主化方面,我国相继掌握了从10万、30万、60万到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实现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型谱化发展。特别是在几十年核电建设运营的成熟经验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成功研发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打造了新时代的大国名片。与此同时,我国还引进了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核电技术。这是我国核电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
为什么会发展核电呢?一个城市的改革发展没有能源是行不通的。我国幅员辽阔,发电主要以燃煤为主,燃煤主要聚集在西北,水电机组又处偏远之地,那时电网的输送能力有限,难以保证上海等大城市的用电需求。而改革开放是以14个沿海城市作为起点,核电机组最初就建设在沿海一带,这是由我国能源结构决定的。比如说,秦山核电站建在海盐县,就是处于杭州和上海之间的嘉兴市。这也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认为核电站应该建在沿海而不能建在内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那个时候,经济越发达的省份越希望建设核电站。当时,广东省因为需要大量能源,建设的核电机组最多,发展得也最快。应该说,我国核电的发展为改革开放积极发挥了能源先行的作用。
记:日本福岛核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近三年来,我国没有核准新的核电建设项目,您如何看待我国核电发展前景?
王:为什么会发生日本福岛核事故呢?在前段时间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发言时就说,日本福岛核电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属于第一代核电,技术不太成熟,运营寿期是40年,到2011年时早该退役了。在超期服役的情况下,还遭遇了特强的地震和海啸,由此引发了核事故。但我们建设的“华龙一号”是三代核电,安全和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寿期是60年,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观点是,国家要发展,还是需要建设核电站。我一直在呼吁国家再建设一批核电站。原因一方面是到2030年中国对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另一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2035年、2050年的发展目标,如果没有能源作为支撑是很难实现的。就其它能源形式而言,当前国家原则上不上煤电,而水电资源有限,开发难度大。而核电不仅是清洁能源,安全性也在进一步提高。另外,发展核电还能带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行业的发展,这也是必须要发展核电的原因。
记:我国核工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您认为我国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
王:我国核工业“走出去”成果应该说是非常显著。其中,中核集团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出口了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并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关系,正在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其中,巴基斯坦建设完成4座核电站,正在建设两台“华龙一号”,第三台“华龙一号”已于去年年底签订协议。另外,我们还跟很多国家在实验堆、小堆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我希望每年能有一到两个堆出口。
核电“走出去”,要靠技术和金融两条腿走路。在技术方面,我们有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其技术和安全指标符合最新的国内外核安全法规标准要求,具有成熟、安全、先进和经济性好的特点。我们核电运行业绩也非常好。这都是非常明显的优势。
在建造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30多年没有间断过核电工程建设的国家,目前具备同时建造40个堆的能力。美国AP1000、法国EPR全球首堆都在中国发电,他们本国却没有。同样的设计图纸、同样的设备,为什么能在中国建成发电?这是因为中国有中国核建这支队伍,这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提供融资。我们国家有关金融机构承诺可以提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融资条件。这一优势也是非常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