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技小岗”凤麟核: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发布时间:2021-5-5 19:04 原作者:吴彪   来自: 人民日报客户端

4


“四合一”创新

打不破的“铁饭碗”!

“凤麟核”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多单元多学科交叉协调、长期性科研投入、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衔接等诸多困难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在组织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实践,通过突破传统机制激发各方面的潜力,形成了鲜明的团队文化和“四合一”的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实践道路,成为他们成功背后的真正法宝。

“凤麟核”始终坚持统筹各类人员和软硬件资源,针对工程性、应用性很强的科研项目,项目组从团队各下属部门协调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针对这些人员的工作业绩不考核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情况,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工程中;对基础性、理论性很强的前沿研究,团队为从事这类研究的人员提供稳定资源保障,消除他们项目争取等方面的压力。对于大家都关心的评价机制,他们打破评价形式化,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摒弃了以论文发表数量、项目经费争取额度等作为考评决定性因素的片面评价机制,结合发展需求,将设备与软件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管理等方面的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要素,在此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自主开发了实用性很强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CROSS),让每一位成员得到全维度、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同时,所有科研人员都有权对其业务关联人员进行评价,做到了“事事算业绩,人人是评委”,最大限度发挥了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特长,大大激发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科研人员投身科技转化的政策,如离岗创业保留事业编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这些政策和意见出台的背后,是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随着“凤麟核”团队发展的“云光宝刀”系列技术不断成熟,如何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整合和协调科研、人才、产业各方面要素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凤麟核面临的新挑战。


“云光宝刀”系列创新技术


大家都知道,人才流动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而在很多人看来,高校、科研院所的工作在体制内、有编制,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有科研工作者担心“论文、专利、项目才是我评职称需要的,成果转化对我根本没用”“我的发明成果都属于单位,我拿去转化,是不是侵吞了国家资产”,有些科研单位领导也担心“科研人员去创业,相当于单位辛苦培养的人才流失了,成绩不属于单位了”,在这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少人有的传统认知和观念:“科学家就应该做‘苦行僧’。”在以上传统认知的影响下,“凤麟核”的产业转化过程遇到了很多不理解,甚至明阻暗压,有的成员的工作开始不被家人和朋友理解,认为放弃“铁饭碗”没有保障,有的人离岗创业申请被行政管理部门屡屡打回,有的人甚至受到公开指责或谩骂,被认为是“中饱私囊”。

然而,为了让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国家和社会,立志于成果转化的“凤麟核”科技骨干们如今终于冲破篱墙,放弃了体制内“铁饭碗”,全面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潮中去。“当初第一感觉是有种朦胧的保护伞消失了,”一位“凤麟核”成员告诉记者,“但半年过去了,我们事业欣欣向荣的势头让我和家人都打消了顾虑。做对国家和人民大众有用的科研,才是永远打不破的‘铁饭碗’。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凤麟核”目前正在深入实践“研学产金”紧密融合的发展理念,建立以人才为本、文化为根、利益共享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企业、金融资本“四合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模式。这种新模式,实现了人才与技术的“双链联动”,有利于技术产业转化的及时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人才与工作联动的“三个弹性”机制,尊重科研人员的个性化诉求,打消了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利用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解决科研人员、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足问题,确保科学家创业者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与利益所得。上述措施,使得人才、技术、资源、利益能够联动融合,实现了新时代科研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讲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一次次的苦难,一次次的磨砺,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凝聚,是什么支撑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勇往直前?相信每位第一次看到“凤麟核”这个特别名字的人,都会对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凤麟核”的由来、它到底代表着什么?一位成员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凤”指“凤凰”,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在任何困难下绝不低头,坚持、奋斗,敢为人先,这是团队文化根本;“麟”指“麒麟”,麒麟瑞世,造福国家、造福社会,做有用的科研,这是团队事业初心;“核”指核心价值,掌握核心技术,立足核能与核应用实现创新突破,这是团队发展目标。他们一直践行着“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小岗精神”,形成了创造不止、执着传承、超越无限的“凤凰”精神文化。他们坚信,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这为实现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凤麟核”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他的国内外学术头衔还有很多,而团队成员更愿意喊他“吴老师”,大家觉得这样更亲切亲近。在与成员交流中明显感觉到大家对吴宜灿由衷的崇敬爱戴之情。这种认同发自内心,旁人甚至难以理解,吴宜灿之于“凤麟核”成员,是老师,是朋友,也像兄长,像父亲。他为团队发展把握方向,为成员排忧解难,但在工作上要求非常高,被他严厉批评过的成员不在少数,也有新成员一时难以理解接受。

工作之余,排球场上他也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吴宜灿说:“之所以选择排球,不仅因为它容易上手,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选择参与锻炼,更重要的在于它不是一两个人的运动,能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以前从来没打过排球的他走上排球场跟着大家一点一点地学,一球一球地练,“看吴老师手都瘀青了还在练,我们都不好意思喊疼”,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人爱上了这项集体运动,排球让大家心更近了,凝聚力和拼搏精神更强了。

“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一项项接踵而来的成果与荣誉,是对凤麟核人不懈努力、坚持、坚守的认同和肯定。看到大家都逐步成长起来,吴宜灿感到由衷地欣慰,他告诉成员们:“一定要记住,你们每个人都是团队负责人,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

“凤麟核”是新时代无数奋斗者的缩影。如今,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奔跑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为“发展先进核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使命不懈奋斗。

图片

“凤麟核”团队简介:

“凤麟核”主要从事先进核系统研发及核技术交叉应用,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历经孕育、蛰伏、成长、跨越,现有核心成员600余人,科技骨干中80%具有博士学位,已成为一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知名国际院士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家原“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和新型产业化机构负责人等为领军人才,以一批高水平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骨干的创新团队。








1234

本文导航

上一篇:浙江三澳核电厂一期核岛安装工程(标段1)合同签订下一篇:白俄罗斯奥斯特罗维茨2号机组完成启动前安全审查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