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的今天 1964年10月16日 位于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 1959年6月起,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准备撤离在华的该领域专家,1959年7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并把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保密代号,“596”这个名字,是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重要标志,是核工业人永远忘不了的一个代号。在当时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中,这颗原子弹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争气弹。 耳熟能详的名字,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研究原子弹并将其成功引爆这个长长的链条上,既有我们现在熟知但在当时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也有千万普通科技工作者,他们是各个环节的“操刀者”、亲历者。 1958年,一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结束浴血奋战的志愿军队伍,在回国的途中突然消失了。他们要去哪里?做什么?这个问题,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1964年6月26日,一座高102米的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它是戈壁滩上最高大、最耀眼的目标,也是最鼓舞人心的目标。它的耸立激励着马兰人只争朝夕,去迎接那个伟大的历史瞬间! 这是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四个秀气的上海姑娘,从左往右分别是——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照片上模糊的背景,是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拍摄时间是1963年7月。这张照片是这个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 金银滩是哪里?“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诞生在这里。但从1958年起,它在地图上“消失”了30多年。 就这样忙了一年多,四姐妹也并不知道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是什么。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她们才知道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就是“造原子弹”。这也是王兰娣从上海出发时的决心:“国家需要我们上哪就上哪去。” 青海221基地最初的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左右,后来缩减到96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末,“221”完成历史使命进行撤厂时,在这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有上万名职工和家属。他们当中有工程师、留学生、产业工人,还有后勤保障人员。尽管他们的名字不像两弹元勋们在后来的岁月里广为人知,但正是他们共同的力量才汇聚成了这条“辉煌事业的长河”。 隐姓埋名的他们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找到了留美归国八年的邓稼先。“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邓稼先的老师王淦昌亦如此。1960年,53岁的王淦昌接受国家秘密任务,改名为王京,隐姓埋名28年。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女科学家王承书,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即“WCV”方程。从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隐姓埋名30多年一直到去世。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于敏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向先辈的奋斗致敬!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