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核武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离无核的世界还距离很遥远。核武器时时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死神”来了 上世纪40年代初,在哈佛大学拿到化学博士学位的唐纳德·霍宁供职于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水下爆炸实验室。一天,单位领导交给他一份神秘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一份秘密工作,他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工作,不知道确切工作地点,也没有人给他任何解释,霍宁拒绝了这样一份工作。在哈佛时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的劝说下,霍宁才改变主意。 这项神秘的工作便是参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上世纪30年代末期,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很多犹太科学家逃往美国。其中一位就是匈牙利物理学家希拉德。1939年,为了对抗德国,希拉德等物理学家推动爱因斯坦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总统写信发展核武,以防德国抢占先机。同年,罗斯福便下令成立“铀顾问委员会”。 1945年7月16日,霍宁见证了他口中的“曾见过的外形最美的事物”—第一枚原子弹的爆炸,事先,没有科学家知道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新武器威力能有这么大。 在核武的牵动下 自从核武出现,很多科学家和军方领导就担忧那是会带来极大危害的怪物,的确,它给世界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此后中国、法国先后成功实现核爆,引起美苏对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担心。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积极提出防止核武器扩散的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获得了联合国大会核准。 除了核武器地下交易网络,核事故也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颗炸弹。据人民网报道,根据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网站今年6月9日发布的解密文件,一架美国B-52轰炸机在1961年1月24日途经北卡罗来纳州东部时爆炸,该轰炸机携带的2个核炸弹在戈尔兹伯勒市附近坠落,可以说是美国最危险的核武事故。 死得全尸也是幸运 今年8月9日,几千名幸存者、政府官员等来到日本广岛和平公园,包括美国驻日大使卡洛琳·肯尼迪在内的5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纪念活动。11:02,参与者们进行了一分钟默哀。 遭遇原子弹袭击之后,位于日本广岛的原爆圆顶只剩下骨架,不过它也是爆炸中心区域依旧挺立的唯一建筑。如今这里已是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和平纪念公园的一部分。 正如长崎前市长伊藤一长所说“人类无法与核武器共存”,幸存者们与家人经历了一场未知武器造成的生离死别。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的原子弹造成14万人死亡,之后三天在长崎的原子弹又让约8万人丧命。 “我恨战争,战争让人变得疯狂。”幸存者细川浩二说。他当年17岁,死去的妹妹只有13岁。妹妹的死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痛苦。 当时,没人知道那是原子弹。 但在这极大的不幸中,让细川感到幸运的是:妹妹没有死不见尸,而很多亲属都找不到家人的尸体。令人痛心的是,妹妹被烧得只有脸部可以识别。 第二天,细川走回位于郊区的家,路上,满眼都是废墟。“原子弹投在了广岛和长崎,但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投在这两个地方,而是投向了整个人类。”细川如是说。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