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利用核能是共同目标 俄罗斯环境、工业和核安全监管局副局长 亚历克赛·费拉庞多夫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俄双方在核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在很多领域,包括监管、法规领域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相信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核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利用。 核与辐射安全日益重要,正因如此,当前很多国家都很关注辐射与辐射安全的监管。来自全世界的监管机构都很关注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对此也高度重视。他们不断参加地区和国家的核安全监管工作,因此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可以看到,俄罗斯和中国国家核安全局进行的合作项目也很多。 当前核能发展很快,现在面临着如何和平利用核能的挑战,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要通力合作进一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希望中国国家核安全局未来的工作可以取得成功,可以由此带来更加清洁的环境。 将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经合组织核能署核安全处处长 哈维尔·雷格 经合组织核能署跟中国的合作很密切。自1988年签订了一个协议之后,我们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尤其是在加强全球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面。 20多年之后,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核事业发展方面。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中国国家核安全局不仅增加了自己可利用的资源,同时也巧妙地去利用这些资源,并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监管和领导能力。 我们认为中国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开启了互相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在多边评价的项目中。 去年4月,我们与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我们和其他的一些组织和机构也签订了相应的类似协议。我们的工作重点都是一样的,将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下,我们的工作步调也很一致。 做到自主与协作并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回顾国家核安全局的发展历程,愈加感到国家核安全事业的发展,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卓越成绩紧密相连。 我感受最深的是核安全事业的发展应该做到自主和协作并重。 一方面要掌握核心技术,必须立足自我,积极推进大型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和乏燃料后处理重大专项安全技术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按照统一部署重点开展反应堆安全、严重事故的预防与缓解、核安全设备质量可靠性和核技术利用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在加强国内各方面协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加强联合攻关、共同提高国家核心实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核安全国际合作,相互借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和建立以全球最高核安全标准为目标的国际规则。 提一点工作建议,我们应更加重视审评工作,不断提高审评能力。审评是许可的前置条件,是核安全许可的重要环节。建议借鉴国际标准审查大纲,建立适合我国核安全监管的审评方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独立验证与校核计算、核设施概率安全分析、核电厂安全性能试验等各项能力。 抓住十年战略机遇期 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 王玉庆 1984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宣布国家核安全局成立,那时局里总共才有从各有关单位调集来的十多位成员。在姜圣阶老局长的带领下,开展监管体系与监管能力的建设,形成了局机关、监督站、技术支持单位三位一体的监管机构,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奠定了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基础。 30年来,国家核安全局在组织机构、人才队伍、职责范围、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满足了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要求。现在已经有了三司、六站、五中心的监管机构,形成了核安全监管、辐射安全监管、辐射环境管理为一体的监管格局。 当前,我国核安全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抓住未来10年左右的战略机遇期,紧紧跟随我国核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形势,积极响应公众对核安全的进一步要求,力争将国家核安全建成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核安全监管机构。 加强中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合作 法国核安全局副局长 菲利普·贾米特 法国核安全局在1985年与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多年来两国的核安全监管机构的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合作期间,法国核安全局与中国国家核安全局进行了非常频繁的交流。经验告诉我们,推行新的核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商业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核与辐射监管方面的能力建设。 过去的几十年中,核工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也同样发生了很大变化。30年来,中国国家核安全局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法国核安全局在未来也做好了准备,为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在不同领域提供更多的培训工作和项目。 在两国的长期合作期间,中法两国监管当局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中法两方将在核废料处理以及乏燃料处理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推动核工业安全大发展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孙勤 30年来,我国核工业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核安全局的指导下,经历了中国核电初创时期的锻炼,经受了汶川地震和福岛核事故的严峻考验,迎来了当前核工业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国家核安全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中核集团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核设施运行管理,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生产经营和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国家核安全局严格的安全监管和严格的技术审评。正是因为严格的监管,保障了核设施建造质量受控,确保了核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使我国核设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我国核工业发展和核安全。国家安全形势对核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核能需求正日益提升,中核集团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做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和确保核安全是中核集团的重要责任。我们将在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核安全是核工业生命线的理念,努力在国家核心力量建设和核能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采用先进技术降低长期风险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 王炳华 30年来,我国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核电建设和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安全稳定。但是对安全问题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在建和在役项目的安全,另一方面要提升新上项目的技术水平,使核电长期安全有保障。因此,我们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核电技术,降低核电的长期安全风险。同时,加快更安全的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 在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践行核安全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核安全,从来不放过任何瑕疵和隐患。一是坚持进度、成本服从安全、质量。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和美国西屋分别独立地以福岛事故为外部条件对AP1000进行安全评估,评估结论是AP1000完全能够应对福岛事故,同时也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弱项提出了改进措施;对于屏蔽电机主泵等核安全级设备制造问题,严控质量,对质量问题解决之后,也要求重新走一遍全试验流程。二是坚持国际最高安全标准。中国重大专项CAP1400设计的安全标准不低于AP1000,总体性能优于AP1000;所有AP/CAP核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采购全部采用ASME、IEEE国际标准。三是建立合格供应商体系。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要求设备供应商严格落实国家核安全局的质保要求和监管要求,积极帮助设备供应商建立健全核安全文化和质保体系。 安全发展核电是全行业共同责任 中国广核集团总经理 张善明 今年刚好是中国广核集团成立20周年。目前中广核在用机组11台,在建机组13台,成为中国最大的运行商,建立了与国际接轨、专业化的核电生产、工程建设、科技研发、与天然铀供应的核燃料保障体系,在运核电机组各项安全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广核集团20年的稳健发展与安全业绩得益于国家严格的核安全监管,得益于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股东方、核电业内兄弟单位和公众等所有相关者的关心、支持与鞭策,中国广核集团对此深表感谢。 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安全发展核电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2014年,在国家核安全局的组织下,中广核与国内其他几家核电运营单位共同签署了《核电集团公司核事故应急相互救援合作协议》,在核事故应急领域形成了整体的合力,使中国在应对核事故应急救援方面有了更充分的保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核电从业者身上所担负的是更为艰巨的安全开发核电的重任,中国广核集团将在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下,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持续强化对核与辐射的安全监管和保障。 努力打造有担当讲诚信核企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黄迪南 我国现在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核电事业不仅有利于国家调整能源结构,而且有利于实现我国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变。最近半年多来,中央多次在各种重要会议场合表态“抓紧建设沿海核电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对各个核电技术路线的堆型进行评价,表明核电重启的步伐在加快,这对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作为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我们将以国家核电战略为指引,努力将上海电气核电板块建设成为核安全文化示范基地,成为国内领先、受行业尊重的核电品牌供货商。接下来,我们要做好3件事情:一是牢记核安全文化,将核安全文化作为核电发展的基本准绳;二是坚持“三个确保”,努力打造设备集成和综合服务的核电企业;三是倡导“担当、诚信、透明、公开”八字规范,树立上海电气核电品牌特质。 经过30年的核电产业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核安全非同小可,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关键还是要抓好核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未来上海电气将严守安全至上、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基本要求和原则为指引,为建设核安全文化的示范基地而努力,为确保未来核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