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冬春交接的时候,稻田里会生长出彩色的草籽花,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可不到几日,草籽花就会被翻耕到田里当做来年耕种的肥料,它们的美丽被覆盖在农田里,再也不曾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它们的养料却孕育着下一批稻种,草籽花,本就是一个谦卑无争的名字,就像是方家山调试队仪控组,那群静静守候着方家山的可爱人们。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充满朝气、年轻又不失稳重,活跃在方家山核电的调试现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创造了调试中一些惊人的数字;有这样一群守候者,他们话语不多,默默无闻,却是方家山核电调试中保驾护航的重要成员。他们——就是方家山调试队仪控组,一个仅有33名成员,为了方家山核电日夜奋战默默付出的团队。
干过调试的人都知道,仪控的调试工作贯穿始末,没有丝毫的停歇,尤其是方家山项目采用了全数字化技术(dcs),仪控也就成了整个电站的灵魂。从泵房进水,电气厂房送冷风,主控室可用、安全壳整体试验、水压试验等,工程主线上的所有节点都离不开仪控的工作。
勤劳的铺砖者
回想调试初期,为了推进方家山工程,调试队仪控组人员主动拓宽自己的工作范围,向前延伸,协助工程公司、安装公司和土建单位一起深入现场,排查房间的环境条件,哪里需要封堵,哪里需要抹灰,哪里需要刷墙,哪里需要铺砖,都有仪控人员的身影,一身泥,一身汗,一身灰。这哪里是“仪控人”,分明是“装修队”。还有设计方案的确认,设备采购的落实,这些看似不是仪控组的工作,只要是现场需要,仪控人员愿意做更多。
当一个个工程节点纷至沓来,各个工艺组都在看着仪控,仪控没有机柜,没有软件,怎么办?调试队仪控组组长忻惠民深知工程不等人,没有机柜我们买临时的,没有软件我们自己修改,没有电缆我们自己组织铺设,没有方案我们自己编写。厂家没到,机柜需要送电,我们组织安装单位一起,在确认安全前提下,我们自己上电。只要现场需要,只要我们能做到,我们都会去做。
由于工程工期紧,仪控人员数量少,我们只能付出更多的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基本上是“白加黑,5+2”,随意拉开9月份长长的加班表,“马一鸣304小时,赵俊248小时,王希河232小时……”这一串看似不可思议的数字,却是仪控组日常工作最好的写照。
勤劳的铺砖者忙碌在各个角落,铺好了路让调试其他成员走得更顺畅。
无私的配合人
方家山机组有两百多个系统,在分配系统负责人的时候,几乎在每个非仪控系统后面都添加了一个仪控配合人员,可不要小瞧“配合”这两个字,从系统功能、逻辑图模拟图、功能图,到现场具体的阀门、仪表,仪控人员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比系统负责人少,每一次试验他们都不会缺席,每一次工艺的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或许他们不会在任何一份报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甚至于很多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曾经做过许多事情,但就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调试项目才会一项项得以顺利完成。
自从1e机柜到场后,电站每次重大试验,仪控就需要安排就地仪表、dcs机柜、1e机柜、kic二层的留下来保驾,因为试验中的仪控故障处理都需要从就地到kic监控逐段排查。加上1号机组和2号机组工期相差3个月,仪控人员非常辛苦,但所有仪控人员都毫无怨言,默默奉献。
奋起的突击队
由于种种原因,dcs1e级机柜到货滞后9个月,1e级系统调试项目已然成为了方家山核电工程1#机组调试中的关键路径,为了顺利推进工期,仪控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仪控组在机柜抵达现场之前就已从调试计划、文件准备、测试平台和测试工具准备,到调试逻辑以及人员准备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分析和讨论。并根据1e级dcs调试的特点,开发了rpr调试装置,并提出在电气厂房l604搭建14台工程师站组成的测试平台。
当设备抵达现场后,仪控组人员开始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全程参与,为了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机柜安装、网络建立、通道试验、rpr试验等一系列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仪控组高强度高效率地忙碌在现场,这支奋起的突击队最终顺利抢回了工期,初步估算方家山1机组节约主线时间8天。
静默地守候者
——记方家山调试队仪控组 2007年5月22日“四通一平”工程开始 2008年12月26日取得建造许可证 2008年12月26日核岛浇灌第一罐砼 2010年9月28日穹顶吊装 2012年4月30日压力容器安装 2013年10月12日完成冷态功能试验 2013年12月4日完成热态功能试验 2014年9月1日首次装料 2014年10月21日首次临界 2014年10月27日汽机利用核蒸汽冲转成功 2014年11月4日21时12分并网发电 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工程节点
2014年11月4日21时12分,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该机组是浙江省内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为秦山核电基地第8台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它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核电实现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
方家山核电工程由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装机容量为2台108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是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站之一,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将达到80%。该工程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是国内首批采用最完整意义总承包建设模式的核电工程。
秦山核电基地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推行核电“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发源地。自1985年3月20日我国大陆首台核电机组开工建设以来,秦山核电基地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成功实现了“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走出一条核电国产化的道路”、“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我国核电“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逐步形成了安全环保、自主创新、群堆管理、人才摇篮、文化引领、对外服务、公众沟通、企地共融的秦山特色,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福清5号核岛基坑,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堆将从这里开始。记者今天从中核集团了解到,11月3日,国家能源局同意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调整为“华龙一号”技术方案,这意味着“华龙一号”终于迎来了“路条”。
针对福建省发改委、中核集团的请示报告,国家能源局在复函中说,为推进福清5、6号机组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尽快验证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意该工程采用融合后的“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建设国内示范工程。
复函中要求,结合福清1至4号机组工程进展情况,全面论证评估,及早规划和采取措施,有效减小对现有机组安全生产和建设的可能影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支持关键设备、零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常规岛等关键设备,泵、阀等零部件,690u形管、核级电缆、焊材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比例不能低于85%。
据悉,“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机型。(节选自《科技日报》)
小编评论:昨天手抖了吗?支付宝刷爆了吗?趁着“双十一”余温尚存,本期我们来聊聊市场那些事儿,“双十一”不败家,共同展望核电万亿市场前景。根据《科技日报》报道,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支持关键设备、零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以及常规岛等关键设备,泵、阀等零部件,690u形管、核级电缆、焊材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比例不能低于85%。”这意味着国内涉核企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而且随着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属于国内核电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将越来越大。
结合海盐当地实际,借“打造中国核电城”的强劲势头,海盐已经聚集起了76家核电关联企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招商引资大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中核建集团二级子公司中核机械工程公司能够把海盐作为总部落户,世界核电巨头法国阿海珐集团在盐成立核电服务公司,海盐核电关联企业依托秦山核电基地迅速崛起。
根据《经济观察报》近日报道,国家核安全局核电监管司副司长汤搏表示,国家层面正在制定一个“核电重启计划”,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按照国家能源局“十二五”规划及长期规划,2015年、2020年、2030年我国在运营及在建装机量分别达到5800千瓦、8800千瓦及15000千瓦,意味着2015-2030年间将新开工101座机组,总投资额1.2万亿。即每年新开工6座百万千瓦机组,每年核电投资600亿元,其中每年设备投资额将达到3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所以一方面,国内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万亿市场打开,另一方面核电出口局面打开,突破可期,留给“中国核电城”的出路就是大力进行技术升级,主动向核电设备靠拢,赢得相关资质,尽早占领市场,那么在秦山核电基地的品牌优势下,海盐核电关联企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为方家山调试队仪控组成员) 原标题:实现我国核电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