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社发文称,为抗击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中国可能需要1000座核反应堆,50万台风力发电机或者5万座太阳能农场。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要知道,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在役核电机组共有20台,另有28台在建。中国已成为世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在建机组总数的40%。相比之下,1000座反应堆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数字也显得荒谬。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官网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4月30日,全球共有在役(首次并网即视为在役)核电机组(反应堆)435个,长期关停的核电机组(反应堆)2个。即使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早、在役核电机组最多的北美地区,在前述统计中也只拥有119台核电机组。 若以每年10台机组的开工规模计算,建成1000座反应堆需要花费100年。而这一假定的开工规模,已经远远高于业界的普遍预期。那么,究竟是中国设定的减排目标遥不可及,还是彭博社的计算有误? 在彭博社的报道原文中,并未阐明“1000座核反应堆”的由来。据其估算,中国若要实现此前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同一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的减排目标,必须完成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这样的承诺要求中国届时的核能产量达到2014年底预期的67倍、太阳能产量的30倍以及风能的产量的9倍。相当于如今美国所有非化石能源产量的9倍之多。” 11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曾指出,中国要达到前述减排目标并不容易:“20%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核能、太阳能、风电、水电等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到2030年要达到12亿吨标准煤左右,这个量非常庞大。相当于从今天到2030年,我们要新建8-10亿千瓦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 或许这便是彭博社所借鉴的原始数据和计算逻辑:假设中国到2030年需要新建上限1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量,除以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得到1000座反应堆的结果。 “这样的算法并不正确,因为核电、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小时数是不一样的。”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滕飞对澎湃新闻表示,不同的发电技术从发电量折合成装机量,算法都不一样,不能认为未来17年需新建的8-1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量完全由某一种发电技术决定。何建坤与滕飞皆为《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的主要作者。 对于8-10亿千瓦装机由来,滕飞解释称,到2030年大概有60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费总量,20%差不多就是12亿吨标煤。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9.8%。由此可以计算出从现在到2030年,新增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然后按照电热当量,算一下到2030年新增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新增发电量要达到多少,然后再用发电小时数反推,得到的装机大概就是8-10亿千瓦。” 滕飞表示,由于核电是长期运行的基荷,全年利用小时数可达7000—8000小时。但风能和太阳能的年利用小时数只有2000小时左右。“因此我们在计算发电量转装机量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核能的占比,差不多占15%-20%,也就是1.5-2亿千瓦。要是核电装机装到(彭博说的)那个程度,那核电发电量就要远远高于20%的占比了,可能要达到45%。” “对核电未来发展的情况,事实上大家并没有太大分歧,差不多到2030年核电装机达到1.5-2亿千瓦,业内都有这个明确认识,也就是100多个反应堆。”滕飞对澎湃新闻称。 《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中指出,在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过程中,核能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核能发展受阻,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不能满足新增能源需求,而天然气和石油因资源制约和进口安全影响也不能大幅度增长情况下,只能进一步增加煤炭供应规模。2030年后如果没有较大规模新增核电装机的支撑,能源结构调整速度下降,使化石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也会相应延后5-10年。 原标题:中国要实现减排 真的需要建1000座核反应堆?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