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从华能核电公司总经理一职上卸任的王迎苏,曾经在能源及电力部门工作多年。早在1988年,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届能源部成立的时候,王迎苏从核工业部科技司调任至能源部计划司规划处任副处长。此后在能源部工作五年,在能源部解散之后,王迎苏没有回到核工业系统,而是在重新成立的电力部和此后电力改革之后成立的国家电力公司中继续任职。 始于能源部的核电规划 1988年国家成立能源部,这个新的部门实质上是把煤炭、电力、石油和核工业四个部门捏在一起组建起来的,下面也主要有这四个部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煤炭和电力的重组率先进行了,而石油和核工业部门的改组计划留到第二个五年进行。 能源部组建之前,我在核工业部科技司工作。当时我国核电刚刚起步,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都还在建设阶段。核工业部虽然是核电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的就是秦山的30万千瓦机组。之前在核工业部,我们还没有做过核电的规划,只有偏向科研方向的核科研规划。组建能源部的时候,就把我调过去,希望能够做核电规划。 当时能源部对核工业和石油工业的管理还比较松散,两个领域自己也成立了相应的核工业总公司和石油总公司,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能。在核工业领域,能源部内设有核工业总工程师办公室,办公室内有十几个人,另外在几个比较重要的司里,比如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司等各有一个人与总公司有联系,所以整个部里一共只有十几个人需要负责对行业的管理。 当时制定规划时,我们有一个观点,就是一定要在全国的电力规划基础上来编制。首先确定全国的电力规划,然后在电力规划中确定火电、水电、新能源、核电等各种能源的装机容量,根据这个规模,再具体制定核电自己的发展规划。当时国家对核电的定位是补充能源,所以制定规划的时候先考虑其他的能源,剩下的让核电来补充。 当时我们曾经做过测算,规划到2010年我国核电装机达到约20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4%左右。但是具体这些核电站要建在哪里,当时还不清楚,所以我们紧接着就开始了核电站厂址的选择工作。当时能源部是能源主管部门,各地的电力局、电管局是受能源部管理的,而地方电力局当时有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职能。在选址工作上,我们与地方电力局合作开展。能源部当时每年有上千万国家计委拨款的经费来专门进行选址工作,我们每年会给地方电力局一部分经费调动地方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地方电力局也会自己筹措资金,向能源部提交材料,汇报备选厂址。这个厂址能不能通过,则是能源部说了算。 当时为了对地方报上来的厂址进行评审,能源部下发文件成立了能源部核电厂址评审组,这个评审组隶属于能源部计划司。评审组一共有大约十三名左右专家,其中来自电力系统和核工业系统的专家基本各占一半。地方报上来的厂址,通过计划司转给评审组,由专家进行评审。如果评审通过,我们就会给地方下文,要求地方对厂址进行保护。 具体能源部支持哪些地方进行核电的选址工作,也是根据地方的情况而定。能源部有一个布局的原则,就是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及一次能源短缺的地区发展核电。内陆省份江西是当时我国铁路运输的末端,煤炭很难运到,同时又地处中部地区,本身煤炭、水力资源匮乏,所以当时就在江西选出了彭泽厂址。 第一批场址 核电厂址真正进行选址工作是从能源部时期开始的。核工业部在核电刚起步的时候,只主管秦山核电站,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秦山核电基地。与此同时,当时的水电部也开展了核电的建设工作,先后在广东的大亚湾和江苏的江阴开展引进工作。后来国家决定引进法国技术,通过与中华电力合作建设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到能源部成立之后,我们再去考察苏南厂址,这个厂址在当初遴选的时候,有山体作为天然屏障,但是几年之后,当地老百姓有一些施工开发,作为屏障的山体不存在了,这个厂址也就不能用作核电厂址了。 我到能源部计划司启动全国核电厂址的评审之后,接到的第一个申请文件是辽宁省人民政府的文件。辽宁核电厂址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是1984年东北电力设计研究院编写的,这是此前水电部时期的基础工作。此后其他省份也陆续开展了一轮厂址选择工作,有些厂址和辽宁类似,此前已经做过一些工作。经过评审组的评审,我们选出的第一批核电厂址,包括辽宁的徐大堡和温坨子,温坨子也就是现在的红沿河厂址,广东的岭澳和阳江厂址,浙江的三门和乍浦厂址,福建的长乐和惠安厂址,山东的海阳和乳山厂址,江苏的连云港厂址和江西的彭泽厂址。其中彭泽是第一批入选的厂址,也是唯一一个内陆厂址。 这些第一批厂址中,大部分都已经开发或者准备进行开发。也有一些没有开发核电的。浙江的乍浦厂址选出来之后,我去考察的时候与地方政府交流,得知当地有海滩,是上海市民度假的去处,因此地方政府对发展核电并不支持,所以后来我们就把乍浦厂址拿掉,浙江只选出来三门一个。 福建的长乐厂址,后来被征用建成了长乐机场,惠安厂址一直未能开发,后来项目再启动的时候当地民众的反对意见就比较多了,还没有后续。山东的海阳和乳山两个厂址条件都不错,在后来电力部时期也有开发计划,当时山东省政府与电力部交流,考虑海阳的经济发展比乳山要差一些,希望通过核电拉动地方经济,所以建议优先在海阳发展核电。乳山项目就暂时推后了,后来也遇到了民众反对的问题。 在第一批厂址选出来之后,陆续也有其他省份提出要进行核电厂址的选择工作,其中也有更多的内陆厂址参与进来。包括吉林的靖宇、甘肃的酒泉、湖北的咸宁等厂址的选址工作也就是在这一阶段逐步开始的。 电力部时期1993年,成立了5年的能源部撤销,国家重新组建电力部。核工业总公司还继续存在,从核工业部来能源部工作的不少同志又回到核工业总公司工作。当时史大桢任电力部部长,周小谦任计划司司长,希望我继续留任电力部主持核电规划工作。后来三定方案中,核电规划也继续由电力部来做。国家计委每年对电力部有上千万元的经费支持,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电力部在核电规划、厂址选择、相关前期工作的规程规范的编制上做了不少工作,也为后来发展核电积累了不少基础。 电力部时期 另一个转变是辽宁核电的变化。在能源部时期,辽宁是最早提交厂址评审的省份,到了能源部晚期,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希望得到我国资金的支持,并用这些钱来购买俄方项目作为互换,后来我们就选定买核电。1992年底,中俄签订了核电站合作协定,计划引进两台百万千瓦机组。这个引进俄方技术的核电站,在厂址选择上,由于辽宁省是东北三省的负荷中心,有大量国企在那里,当时缺电也比较严重,所以当时就计划把引进俄方的核电站建在辽宁,由于徐大堡附近有军事设施,因此当时拟定厂址在红沿河,由能源部管理的东北电管局具体推动,我当时也曾经为此数次前往俄罗斯调研。 能源部撤销之后,电力部接手了这一项目,继续由辽宁省电力局推进。当时中核总认为核电应该由中核总来主管,因此希望接手辽宁核电项目,也曾向国务院反映,认为核电应该由中核总来做。1995年中,李鹏召集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带着我,中核总副总经理陈肇博以及辽宁省政府领导协调,明确辽宁核电由中核总为主负责建设。 随着项目推进,到1996年辽宁提出省内企业的发展势头并不很好,同时有在建的煤电项目,核电建设资金和消纳可能都存在问题。同时,江苏省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又了解到省内有连云港做过核电选址工作,因此就向国家反映,希望争取将俄罗斯核电在江苏落地。 不主持具体的核电项目之后,电力部的精力就主要放在了规划和前期工作上。我们主持编制发布了第一份《核电前期工作手册》,在这份工作手册中,对核电前期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的规范,比如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要求,如何编写,需要做哪些工作,都是我们当时编写的。 另外,对于包括核电在内的所有电力项目,都需要电力部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计委批准。换言之,电力部没有批准的权力,但是有否定的权力。项目的项目建设书、可行性报告等前期文件都是电力部进行组织审查,然后向国家计委上报,第一个按照此流程报上去的核电项目就是秦山二期。 国家电力公司时期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1998年,电力部撤销。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初期,也依然在努力推动核电。1997年,电力部计划司曾经制定方案,以新成立的国家电力公司为主体,通过电力部门控股,结合山东省和中核总推动山东海阳项目实施,并计划在1999年开工,2004年建成。不过当时正值“九五”期间,受到电力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常规电站建设一度放缓停滞,电力发展减速,也影响到了计划上马的海阳核电项目,没有按计划在“九五”期间实施。 新成立的国家电力公司还行使一部分政府职能,并且根据国家计委安排,国家电力公司继续负责核电规划的编制工作。从1999年开始,我们开展了电力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十五”及到2015年核电项目规划,提出了2020年的远景规划展望。2010年初,国家电力公司提出了这份规划。 这份规划在提出过程中,对核电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下五点考虑:第一,发展核电是电力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当时火电比重过大,必须进行调整。第二,核电发展是电力工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面。第三,核电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技术成熟可大规模提供电力的清洁能源。第四,核燃料便于长期大量储备,发展核电是电力供应安全保证的措施之一。第五,核电实现国产化后,电价具有较大竞争力。 在制定这份规划时,国内一共有秦山二期、岭澳一期、秦山三期和田湾一期正在建设,共640万千瓦。综合考虑上述五点因素,当时计划在“十五”期间开工600万-800万千瓦机组。“十一五”期间,计划“十五”开工的项目将陆续投产,三门预计1号机组将投产,因此2010年末装机可达1550万千瓦,同时新开工的机组规划为:田湾二期、山东海阳二期、浙江三门二期、广东阳江一期、阳江二期,共计1000万千瓦,加上三门2号机组,在建一共1100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在“十一五”在建的机组将陆续投产,规划预计2015年底核电规模装机达到2650万千瓦。新开工机组方面,规划海阳、三门、阳江的三期续建,共600万千瓦机组,同时新开福建惠安、江西彭泽两个厂址,并力争惠安续建二期,整个开工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力争到2020年,核电总装机达到385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5.3%。 在这份规划中,还提出了对山东海阳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1999年12月25日,国家电力公司、山东省电力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投资意向书,五个投资方的股比分别为40%、25%、20%、10%、5%。 当时针对海阳项目,我们计划对国内设备制造业进行改革,当时觉得我们国家缺乏一个核电的AE公司,因此计划设备制造厂和设计院一起搞一个设备制造集团,参照法马通来组建一个新的公司。当时计划依托在上海,以上海周围的设计院为主,本着自愿的原则,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和苏州热工研究所协商一致,分别按45%、45%和10%的股比组建AE公司,公司的筹建处在规划提出时已经在上海开始了工作。不过后来核电项目迟迟未上,同时三大动力等设备商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加上其他的变化,这一动议最终未能实现。 这份规划的内容也并没有如约执行。又过了两年,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国务院要求把所有国家电力公司的核电资产捆绑放到一个电力公司去。我们核电办的工作人员,最初也预计划到一家电力公司去。后来这些核电资产划到了中电投,不过核电办的人员的出路却各不相同,我在电监会任职了一段时间之后,转而去华能任职直至退休。 原标题:王迎苏:早期核电选址与规划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