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刘宇男)12月11日,全省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记者从启动会上获悉,我省核与辐射安全形势严峻,一些核技术利用单位在安全问题上“走钢丝”。我省将增加辐射环境监管手段和应急资金投入,把省控监测点布设到县一级,加快实施高危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今年5月,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在南京市开展探伤作业期间,因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一枚II类放射源丢失并被一工人捡起遭到误照射的重大事故。环保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从今年8月到明年8月,分核设施(核电)运营、核燃料循环、核设备制造及核技术利用4个板块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覆盖全体核与辐射安全持证单位的骨干人员。
四川是核大省,放射源量大面广。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目前有核技术利用单位3000多家、在用放射源2774枚、射线装置4000多台套,且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我省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占全国的60%以上。近年来,我省辐射事故发生率逐年降低,但部分单位放射源保护设施陈旧、安保措施单一、防盗抢能力薄弱,放射源丢失事件和辐射污染纠纷仍时有发生。今年12月2日,宜宾市珙县一水泥厂在准备送贮废旧放射源时,发现料位计内的放射源已不翼而飞,凸显该单位放射源安全管理薄弱。
南京放射源丢失事故发生后,我省各地对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了专项督查,发现核技术利用企业普遍核安全文化水平不高,对辐射安全内部管理、活动申报、个人剂量报告和信息公开等行业要求感到陌生;一些企业聘用无资质人员从事辐射作业;发生放射源丢失或运行故障自行处理,隐瞒不报;一些从业人员不愿佩戴剂量监测仪器等,说明核安全文化宣贯刻不容缓。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核技术利用单位要营造透明的核安全文化氛围,实事求是面对问题,敢于自爆家丑,使员工在事件发生后自觉报告。
今年以来,我省将涉及生产、销售、使用III类射线装置,使用III、IV、V类放射源和放射性物质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权限,下放至市(州)环保部门,近期还计划将移动通信类项目的环评审批权下放至市(州)。记者从会上获悉,部分市(州)监测设备落后,难以独立开展常规辐射环境监测和应急监测。为此,省辐射站2015年将增加辐射事故应急资金投入,为各市(州)按需配备仪器设备和车辆。各市(州)环保部门也要建立与公安、卫生、气象等部门协同作战、应急联动的机制。各核技术利用单位,要按需增添安保硬件措施。
严防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我省将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在已建立的185个国控点和省控点基础上,把省控点布设点位逐步覆盖到县一级。同时增加监管手段,加快实施高危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开展放射源安保、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辐射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研究。
【链接】
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事故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辐射危害。
核安全文化,指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它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