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家质子重离子医院揭秘
患者自己躺上治疗床,大约一刻钟后治疗结束,整个过程没有异样感觉,之后也不会出现传统光子放疗后常见和严重的疼痛、黏膜皮肤反应……
目前,质子重离子这一代表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和未来发展的尖端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始运用,并于最近圆满完成了临床试验病例的治疗和随访,给无数被病痛阴影笼罩的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十年磨一剑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近日完成了最后一例临床试验患者的随访。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出现和放射治疗直接相关的中度或以上的毒副作用。
质子和重离子技术是国际公认最先进、最尖端、最复杂的放疗技术,长期以来,只有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开展。从获悉质子重离子技术,到引进设备、建成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治疗,上海十年磨一剑。
2003年7月,上海正式启动了项目前期调研,除了是引进质子还是重离子的技术路径分歧,还有投资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治疗容量有限、回报周期长等客观困难。有关机构召开了近30次专家论证会,实地考察7个国家的17个质子、重离子中心和科研机构,形成各类调研论证报告16份近10万字。
2009年2月,上海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邀请高能物理方面的中科院院士、加速器和临床放疗专家充分讨论,与会专家就选择引进质子重离子系统设备达成一致意见。
2013年,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正式成立;年底项目基建完工,总建筑面积达5.25万平方米,满足了建筑沉降、微震动、电压稳定性和工艺冷却水等严格要求。
2014年上半年,为期2年半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攻克系列技术难题,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例如将呼吸门控技术结合笔型扫描技术运用于肝癌、肺癌等胸肺部、腹部肿瘤放疗,能有效克服人体呼吸移动给治疗定位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流设备一流团队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是我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同时拥有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的医疗机构,一流的设备和一流的团队,确保“杀癌利剑”安全有效。
和传统光子放疗一进入人体就是高能量、毒副作用大不同,质子或碳离子在到达肿瘤病灶前,射线能量释放不多,但是到达病灶后,射线会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名为“布拉格峰”的能量释放轨迹,整个治疗过程好比是针对肿瘤的“立体定向爆破”。“能够对病灶进行强有力的照射,降低肿瘤活性、缩小肿块,同时又保护正常组织,使疗效最大化。”医院临床技术委员会主任蒋国梁教授介绍说。
医院的地下铺设着厚达3.7米的辐射防护墙,直径达21米的同步加速器源源不断地产生质子和重离子束流,加速到光速的70%后,分别进入4个治疗室。治疗室内,运用先进的笔形扫描技术,计算机将肿瘤模拟分层,再控制射线进行逐点、逐层扫描。机器臂自动将患者调整到位,确保无色的粒子束流精确击中靶区,可治疗人体内30厘米深度的肿瘤,是许多手术中器械无法操控运用的深度。
国际粒子肿瘤放射治疗协作委员会主席Eugen Hug表示:“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不仅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也将为全球患者和学术界提供来自中国的宝贵经验。”
立体定向爆破肿瘤
2014年6月14日,经历了2年半时间的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后,一位71岁的前列腺癌患者成为接受质子重离子临床试验的第一位病患。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全国工程、物理、放疗临床、放射外科及卫生统计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制定并通过临床试验方案;分为放射治疗、观察随访两个阶段。
30分钟的治疗中,病灶被精确定位,分割成每片仅数毫米的薄片,碳离子抵达病灶精准爆破,计算机显示每片肿瘤薄片接受扫描放射之后由白变绿,意味着DNA基本破坏、癌细胞被杀灭。这位陈老伯高兴地说:“十年磨一剑,我是幸运人”。
2014年8月22日,突破了本次临床试验中难度最高的呼吸门控技术,首次成功应用该技术结合“笔形扫描”治疗了2例肺癌患者,治疗人次达28人次,创临床试验期间单日治疗数的最高纪录。
9月28日,最后一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完成质子射线治疗后顺利出院,意味着为期3个半月、全部35例临床试验病例的治疗工作已结束,其中头颈部10例、胸部如肺癌4例、腹盆腔部如肝癌、腹膜后肉瘤、前列腺癌21例;使用重离子射线治疗22例、质子射线治疗13例。质子重离子系统设备运行平稳,开机率达到91%。
治疗结束前,患者们自发组织完成了35米长卷,上面书写着“我们是志愿者,我们更是幸运者”、“悬壶济世心,妙手回春艺,往来奔波苦,治病救人功”……
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患者们每月都开展严格随访,初步结果令人振奋。接受治疗的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相关癌症指标都趋于正常或完全正常;脊索瘤患者头痛、眼睛睁开困难等状况消失或明显好转;1位肝癌患者在治疗1个多月后肿块即明显缩小,且未出现肝功能损坏,自己开着助动车来到医院。
有关人士披露,我国首家质子重离子医院有望今年通过国家审批投入正式运营,从而意味着今年有望正式进入立体定向爆破肿瘤时代。
原标题:中国即将进入立体定向爆破肿瘤时代?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