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中国核建承建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第一罐混凝土正式开始浇筑,红沿河项目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此时,距离2012年12月中央宣布核准田湾二期工程以来,已过去26个月,也是4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个新批核电项目,标志着从政府层面确认了我国核电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撬动清洁能源良性发展 核电将迎新一轮密集核准期 日前,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发改委已于2015年4月初批复了中核集团“华龙一号”落地项目福清5、6号机组,并正式上报国务院。这是今年来继红沿河后发改委核准的第二个核电项目,中核集团内部设定的目标开工时间为4月底。分析人士认为,历经26个月的冰封期,2015年核电将迎来批复和投产高峰。 根据程序,待国务院与国家核安全局批准后,该项目才能正式核准开工。“发改委办公会已经通过了,还要上报。预计4月27或28日FCD(浇筑第一罐混凝土)。”知情人士称。中核建内部人士此前预测,福清项目有望一季度开工,中广核主导设计的“华龙一号”项目比中核“华龙一号”晚三个月,力争上半年开工。此外,更早获得核准的红沿河项目已于3月底正式开工建设,为福岛核事故后首个实质重启的项目。 国内某知名证券商分析指出,继红沿河二期后,核电将迎来新一轮的密集核准期,山东石岛湾(两台机组CAP1400),福建福清(2台机组)最为成熟,乐观预计年中获得国务院核准可能性较大。 无独有偶,核电重启将利好设备企业订单确认。2015年,核电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投产高峰,预计投产9台机组。存量市场及核燃料、核电设备运维产业链、以及核电后处理产业链需求将会激增。 内外开花引5亿大单抢筹 2015年3月29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2013年12月23日中广核阳江核电站6号机组以后,国内首个开工建设的核电新项目,同时也是标志我国核电重启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受此消息影响,连日来核电股也在沪深两市权重股百花齐放的情况下抢得一些风头,具体来看,中核科技、中国一重、上海电气等个股均有不俗表现,当日涨幅均超过4%。 分析人士对此纷纷指出,核电作为“走出去”战略中出海的排头兵项目之一,伴随着国内项目重启,核电产业迎来了内外开花的大好局面。而在国企改革“强强联合”的大趋势下,核电领域中的国有上市公司龙头也有望沐浴改革春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而从昨日资金流向情况来看,板块中有11只概念股单日大单资金净流入超过千万元,中核科技、奥特迅、江苏神通、申能股份等5只个股昨日大单资金净流入均前,累计净流入金额达5.46亿元。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截至2014年,中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约2000万千瓦,在建约2800万千瓦,较《计划》目标存在较大空间。而业内人士纷纷认为,随着我国核电项目正式重启,今年或迎来核电项目的密集批复期,产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核电领域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具体来看,今年3月21日、3月23日,中广核旗下的宁德核电3号机组、红沿河核电3号机组先后并网发电,加上3月10日并网发电的阳江核电2号机组,在2015年前3个月内,中广核已实现3台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中广核方面表示,2015年,根据工程建设进度,预计中广核除了以上3台机组外,还将有红沿河核电4号机组、防城港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营,再创国内核电建设的新纪录。 核电业的利好政策 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核电重启已悄然拉开序幕。 2014年1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其中明确要求,2014年,新增核电装机864万千瓦,这较之2013年实际新增221万千瓦,增加近3倍。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开工一批核电项目”。6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上表示,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称,我国已将沿海核电工程列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包,将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启动一批沿海核电工程。高层一系列动作,频频释放出我国即将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的积极信号。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再次明确,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安全发展核电。 2015年开春之初,中国电力投资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合并重组工作正式启动,并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中电投主要业务包括电力生产、热力生产和供应、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与电力相关的煤炭等一次性能源开发及相关交通运输。而国家核电主要开展核电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服务,电力工程承包与相关服务。 两家公司的重组计划是从2014年早些时候开始的。曾任职于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副主任的汤紫德介绍说,这次两大公司的合并重组是国家关于深化央企改革的重要部署,也是核电体制改革自本世纪初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随着沿海核电项目的重新启动,业内预测核电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峰期。按照国务院签发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而截至2014年,我国在运及在建的机组不足5000万千瓦。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机构预测,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60亿吨标煤左右,根据习近平主席去年11月代表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公开承诺,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这意味着届时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要达到12亿吨标煤左右。 据测算,在考虑最大发展潜力的情况下,到2030年,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约5亿千瓦、4亿千瓦、3亿千瓦,折合标煤总计约8亿吨,剩余4亿吨的缺口则需要由核电来填补。“由此倒推,要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的目标,核电装机规模需要达到1.5亿至2亿千瓦。因此建议,应从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实现核电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称。 打造核电中国品牌 不难发现,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对全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暂停了新核电站的核准。一批事故前已通过核准但未开工的项目也延迟开工。尽管部分专家和公众对核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存在一定担忧,但适度发展核电已经成为我国业界和学界的共识。我国之所以重启核电项目建设,主要基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节能减排和提升核电技术等三方面考虑。 首先,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确保能源安全。我国化石能源供给短缺,常规化石能源供应能力不足,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升至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不仅如此,我国能源进口来源过于单一、通道安全缺乏保障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适度加大核能开发是提升我国能源自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核电是相对清洁的能源,在我国当前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的背景下,发展核电显得迫在眉睫。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约2/3。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必须大力降低煤炭比重,适当增加核电、水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的比重。与水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等相比,核电具有稳定性强、经济性好等特点,在改善环境方面也有明显优势。核电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 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核电的比例还非常低,我国内地运行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核电仅占我国发电量的2.2%。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法国的75%,也远低于全球约16%的比例。 再者,促进高端装备发展,推动核电“走出去”。近年,随着我国核电技术日益成熟,核电技术和装备出口已经成为与高铁技术并驾齐驱的拳头产品。目前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方面已拥有两大自主品牌——华龙一号和CAP1400。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建设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三代核电站示范项目不足,影响我国核电技术品牌的塑造,通过一批三代核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可以更好地打造核电领域的中国品牌。 在公众担心的核安全问题方面,我国一向把核安全放在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首要位置,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实施管理,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福岛核电事故后,我国停建所有基础建设中的核电站,并全部改用三代核电技术。三代机组的安全指标已在二代基础上大幅提高。与二代相比,三代技术的反应堆可在遇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能够72小时内自动冷却,不需人为干预。当然,核电站的运行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但就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重启核电建设、适度发展核电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原标题:撬动清洁能源良性发展 核电将迎新一轮密集核准期
“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除了在本土建核电站以外,我们也很想走出去,在世界其他地方建核电站。”用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的话说:“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除了经济效益,核电出口更具有战略意义。 开启新能源发展序幕 核电国家队创新承载走出去 2015年3月29日,中广核所属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这是2012年12月田湾核电二期工程之后,中国政府首次重新核准核电新项目开工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核电正式重启。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的动工,将拉开核电领域落实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序幕。 据悉,受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核电在建国曾一度冻结核电审批。其间,带有中俄能源合作背景的田湾核电站,是惟一获批的特例。 不过面对环境压力的日益严峻,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核电重启开始加速,2014年以来核电利好政策消息不断。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是明确,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安全发展核电”。 “中国制造”出海提速 事实上,随着近期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手研发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阿根廷,核电国家队首次成功出海。 业内人士指出,“华龙一号”一直被视为中国核电实现出口的一张王牌,这次成功出海背后是国家队“合纵连横”战略的奏效。自2014年以来,为了解决中国核电“技术多门”且“各自为战”的局面,中国高层推动国内核电央企重组联合,2015年核电将加速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创造“走出去”的另一张“国家名片”。不过,要实现大规模“走出去”还有待时日。 3月初,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与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部长胡里奥˙德维多在阿根廷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根廷共和国政府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阿根廷核电公司作为双方授权企业将负责协议的具体实施。 毫无疑问,此次“华龙一号”核电站落户阿根廷,意味着中国核电“走出去”再下一城,也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首次成功出海。2014年以来,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紧随高铁成为中国领导人推销名单中的“主打产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2850万千瓦,为世界之最。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表示,中国很早就想在国外修建核电站,因为“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而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 替代化石能源 核电脱颖而出 利好的消息不止如此。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437座运行中核动力堆,71座在建动力堆,150座永久关停动力堆,2座长期关停动力堆。其中,美国动力堆数量达到99座,为全球最高;法国有58座,位居第二;我国共有23座动力堆(含中国实验快堆)。 截至2014年底,全球437座核运行动力堆的总装机容量为374.9吉瓦,71座正在建设中的核动力堆的总装机容量为68.1吉瓦,堆型类别中以轻水堆为主,作为新技术的快堆和高温气冷堆占比较少。全球71座在建核动力堆中,37座来自于亚洲(远东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26座在建动力堆,数量与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全球仅有3座核动力堆开始建设,其堆型均为轻水堆,这一数字是10年来最低的。 目前,我国共有23座运行中的核动力堆,总额定装机容量为20330.58兆瓦。截至2014年12月份,随着5台核电机组的陆续投运,中国共投运22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0100兆瓦,发电量为1280亿千瓦时,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9%。这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诸如法国核电占比高达70%以上,英、美、俄3国核电占比接近20%。可见,后期中国核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空间巨大。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一座核电站只产生约30吨的核废料,不排放其他物质,如果用100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代替100座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站的话,可以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超过6亿吨。欧美主要国家治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规模化兴建核电站,大量替代化石能源,因此,国内增加核电比重也是明智之举。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共28500兆瓦,为世界之最,预计2015年、2016年将先后有14台机组投运,到2016年,整个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34000兆瓦,共有36台核电机组投运,发电量将超过风电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厚积薄发 装备先行 3月29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央提出抓紧启动沿海核电建设要求后的首个开工建设项目。 对此,众多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核电正式迈入重启的春天,作为核电投资最主要的环节,核电设备投资率先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公开资料显示,核电设备投资占核电站投资总额的60%左右。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资约250亿元,可以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150亿元。 而国内核电装备制造的不断发展,正在为我国核电装备“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悉,在去年展开招标的南非核电站建设项目中,中方近日或将取得重大突破,近期南非政府和电力企业至少安排了3次来华参观和学习中方技术的计划,并与国家核电公司进行深层交涉。 这是继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项目之后,我国的核岛主设备再次走出国门,进入海外市场。由于此前的巴基斯坦项目带有“援建”特殊性,此番我国核电设备进入南非核电站所释放的“走出去”信号更为明显。 “这是我们的设备第一次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直接卖给国际用户,以前是中国核电企业与我们合作,比如说中核或者中广核。这次通过与AREVA(阿海珐)合作,完全按照法国标准、南非核安全局标准,也就是完全按照国际标准。”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根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这一项目投资约合830亿美元,将成为南非核电史上最大的投资。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在中国,因为绝大多数的在建核电项目在中国,这也带来了“绝大多数核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在中国”的结果,因此,从设备制造角度来说,为了消化生产能力,我国肯定需要核电走出去。 事实上,2014年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要求和鼓励国内核电走出国门,核电“走出去”的持续升温也大大加速了核电装备“出海”的步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做出批示,全面提升核工业竞争优势,推动核电装备“走出去”,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 此前,朱根福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相比于欧美企业,我国核电装备能力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现在我们完全执行三代的标准了,从这些安全的要求、技术标准的要求、技术参数的要求可以看出,很大程度上中国市场已经国际化了。接下来的另一个目标,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国际市场中国化。” 原标题:开启新能源发展序幕 核电国家队创新承载走出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