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第99-33进口警示,如不通过检验,将禁止下列日本食品进入美国,警示原因为日本核污染导致相关食品存在核污染风险,核污染问题再度推到风口浪尖。对于中国而言,是否应该发展内陆核电也观点不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表示,从安全和技术角度考虑,并不支持国内进行内陆核电发展。 据中国经济周刊5月12日消息,王亦楠表示,内陆核电和沿海核电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区别,所遵循的安全标准也都是一样的,但是在选址要求和严重事故下的污染控制和应急措施等要求上是有重大区别的。如果一旦发生了大规模核泄漏,在最坏的情况下,沿海核电的核污水可以向海里排放,而内陆核电只能排向江河湖泊。福岛核电站的糟糕情况已经证明,日本东电公司至今也控制不住核污水,厂区污水储存罐早已堆满为患,去年不得不承认,只能排向大海。 她还表示,她并不是无条件反对内陆核电。只是认为在“研究论证”时,需要论证更周密、考虑更周全,特别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全世界的科技水平在核事故面前还有很多无奈和空白,三起重大核事故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最近几年频频发生核废料泄漏事故,均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内陆核电的研究论证,绝不能低估核泄漏、核事故处理的复杂性和高难度。 对于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她表示,核电在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只能是适度发展,在一个多元化的能源保障体系中起补充作用。优化能源结构的出路当然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有充足的资源潜力,而且解决可再生能源缺陷的技术难度要比解决核电安全性的难度小得多、经济代价也小得多。 对于核电走出去方面,她表示支持我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我国核电技术装备也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我国核电界科技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搞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即将在福清5号、6号机组进行工程示范。“华龙一号”充分利用我国已掌握的成熟的核电设备制造技术,设备国产化率可达90%左右,显著降低了核电投资成本,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讲,在同等质量条件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