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肩负着几代核电人的责任 引子 “华龙一号”节点喜讯频频传来,作为总设计师邢继似乎显得有些平淡。他说:华龙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到今天,虽然内心也很喜悦,但已经不是那么激动了。但当说到华龙技术本身和华龙团队时,邢继总流露出少有的兴奋和“煽情”。 技术突破 我们做技术的人,在骨子里都会有一种技术引领的追求和想法。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研发中,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从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内在动力。 这些技术突破里,其中一个就是堆芯。国际上,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普遍采用157组燃料组件,而“华龙一号”大胆采用了177组的燃料组件,如此一来,不仅发电量得以提升,而且降低了线功率密度,为运行后的反应堆增设了一道安全屏障。 在不断优化与加固已有安全设计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思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这个先进的核电站安全理念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后,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增添了一块有份量的砝码。 在核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安全性与经济性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对。既要保证核电站的安全最优化,也要保证核电工程的效益最大化,二者的平衡如何寻求?我们一次次论证,一项项分析,终于,在2013年首次将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华龙一号”的设计应用,为核电站设计安全性和经济性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 激情和团队 工作需要激情。这种激情可以在你最困难的关口,让你有挑战自我、持续向前的动力。一次在讨论CP1000技术方案的时候,面对施工工期非常紧迫的压力,集团组织专家讨论是否采用双层安全壳的设计方案,大家持有不同意见。我心里也很清楚,采用双层安全壳的方案,意味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对我们挑战非常大。但最后发言时,我还是把前一天晚上想到的几句话写在了一张纸上,给大家念了一遍。大意是说我们把目标定高一些,能够激发我们整个研发团队的激情。这段话说完之后,本来沉闷的会场响起了掌声。 其实不仅仅是我,我觉得我们整个团队内心里都有那么一团火。我觉得这个“火”是一种超越自我、追求至善的内在特质。虽然大家有的时候也会委屈和迷茫,但大家心里的这团“火”,能够在关键时候点得着,能够在团队成员之间产生共鸣。团队的这种激情,让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而华龙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心中都有能够被点燃的激情。 说到我和团队,其实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我和团队有些人在一起的时间比亲兄妹还要长,而且我们共同经历了华龙研发的艰难过程。我对他们的一些要求,不去说,他们自己心里都清楚。对于他们其实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管理,而是尽量地激发他们心中的激情。 不甘心 而为什么心中会有激情,为什么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对我来说,其实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梦想,而是一种不甘心。 这种不甘心最直接的就是我们这个华龙团队。大家为了华龙付出的太多、承受的太多了。为了早日完成研发,具备上工程的条件,研发设计团队一直在超负荷运行。我记不清论证了多少个方案、解决了多少个难题,经历了多少次评审。为了完成用PSA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选,总体所的同志连续数月加班加点,过着“6+1、白加黑”的生活。 还有个不甘心在于,自主发展核电是中核工程几代人所奋斗的目标。在中国,他的前辈们一直是核电设计的排头兵,不能到了自己这一代就落后于人。而从更大层面上讲,中国核电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是时候崛起了。如果自己这代人能够再做一些努力,这个目标就会变为现实。而如果自己放弃了,就放弃了这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华龙一号”技术虽然已经具备世界水平,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停歇。在一些方面,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保持技术的引领更是难上加难。 做科研创新是一件不能停歇的工作。中国核电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站稳脚,核电技术研发人员必须要不停地往前走,快步走,要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的起点和目标,才能为核能造福社会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党群工作部 孔美荣 原题《“我和华龙一起走过”口述实录之 邢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