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核应急】国际原子能机构应急计划区的发展研究 钟 霞,孙志刚 (国家核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北京 100037) 作者简介:钟 霞(1978—),女,湖南邵阳人,高级工程师,核应急专业。 摘要:为了保证在发生核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护行动以保护公众和环境,需要事先在核设施周围建立应急计划区,并在该区域内需要制定应急计划并做好应急准备。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有关应急计划区发展历程及预防行动区(PAZ)和紧急防护行动计划区(UPZ)的特征,详细阐述了在福岛核事故后IAEA有关应急计划区的最新变化发展,重点分析了Ⅰ类威胁核设施的PAZ和UPZ的变化,为完善我国核电厂核应急工作提供启示与参考。 应急计划区是实施核应急准备与响应的重点区域。建立应急计划区的目的是预先划出最可能需要采取公众防护行动的区域,并在其中做好应急准备,以便在实际事故状态下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防护行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减轻事故对环境和公众的有害影响。 应急计划区相关内容一直是核应急准备工作领域重点与难点。我国核应急的法规标准与各级核应急预案描述并强调了应急计划区的重要性。随着核电发展,我国核应急领域有关应急计划区划定方面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先进堆的应急计划区、跨省境与一址多堆型的应急计划区。随着核应急理念的变化,尤其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组织与诸多国家提出修订应急计划区的建议。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日本与韩国相继修订与完善了应急计划区的内容。 鉴于我国核应急的实际需求及国外有关应急计划区的发展,本文研究分析了IAEA应急计划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福岛核事故后IAEA有关应急计划区的理念变化,旨在为探讨我国应急计划区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