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 日本国内机构管理模式研究 (本文文字摘自《全球科技经济瞭望》第30 卷第1 期,吕志;作者简介:吕志(1974—),男,翻译,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区域经济科技政策及新兴产业等。) 摘 要:日本是化石能源极为贫乏的国家,2011 年福岛核事故后更对核聚变的应用前景寄予厚望。日本一直积极参与 ITER 项目的筹备和建设,依靠其国内机构 JADA 的高效运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ITER采购包的制造工作。JADA 管理机制包括组织实施机制、专家参与讨论机制及相互协作机制,其灵活性让更多的日本科研人员广泛参与 ITER 项目;JADA 执行 ITER 采购包任务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风险管理。期望 JADA 的管理模式及经验对我国相关部门有所借鉴。 日本作为科技实力高度发展的国家,早在 1961年就开始了核聚变能的相关研究。1985 年,美苏发起筹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项目的倡议后,日本积极响应,成为最早的缔约方之一。目前,日本以整体位居世界前列的核聚变技术水平成为 ITER 7 个成员中的重要一极。 按照相关计划,ITER 项目的实施分为建造、运行、去活化和废堆 4 个阶段。根据当初的谈判结果,在建造期阶段,日本承担总费用的 9.09%;在运行期等其他 3 个阶段,日本承担相关总费用的13%。在部件制造方面,考虑到各方的研发制造能力等因素,日本受让了部分原属欧盟的采购包任务,共承担 17.16% 的制造工作[1]。因而,按照单个国家计算,日本的出资和制造工作量是 ITER 所有成员国中最多的。鉴于日本对 ITER 项目的积极投入以及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实力,2007 年 ITER组织正式运作以来,两届总干事皆由日本人当选。 目前,日本按照与 ITER 组织达成的相关协议内容,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日方实物贡献的制造任务。本文将就 ITER 日本国内机构(Japan Domestic Agency,JADA)的管理模式以及日本所承担制造任务(采购包)的执行管理模式展开研究,供国内相关部门参考。 1 JADA 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 1.1 组织结构 2011 年“3·11”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对政府中的核能相关部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目前,日本政府中涉及核能的部门主要有以下 3 个:内阁府下设的“原子力委员会”——该委员会是日本原子能领域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原子能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环境省下设的“原子力规制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主要负责原子能安全方面的监督和管理;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独立法人“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JAEA)——该机构总部位于茨城县那珂市,是日本原子能领域的核心单位,具体承担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JAEA 拥有 8 个研发部门,分别从事原子能的安全、尖端基础、工学、量子束应用、核聚变、下一代原子能系统、核废物地层处理和后工程的研究。其中,核聚变研发部门也单独称作“那珂核聚变研究所”,它是 ITER 日本国内机构(JADA)的母体。ITER 日本国内机构(JADA)组织结构示意图见图 1 所示。 “那珂核聚变研究所”下设管理部和研发部:管理部由总务、财务、工务和安保等 4 个科室构成,负责研究所的行政事务;研发部下设 5 个团队,分别负责 ITER 项目、托卡马克技术研发、先进等离子研发、包层研发及日欧合作 BA 项目等。这些团队共设有 27 个小组,其中的 12 个小组与ITER 项目相关,为日本承担的 ITER 采购包任务提供服务和支持。这 12 个小组分别涉及:ITER 计划管理、ITER 统筹支持、托卡马克本体开发、超导线圈开发、超导导体开发、超导线圈试验、监测系统开发、RF 加热工学、NB 加热工学、包层工学、氚工学和核聚变中性粒子工学等[2]。 除了“那珂核聚变研究所”,社团法人“日本原子力产业协会”(JAIF)在核聚变研究的产业化及履行 ITER 采购包制造任务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ITER 总部或 JADA 的人员招聘、日本采购包的招投标、产学研的横向联系都离不开该协会的参与和支持。2007 年,该协会成立了“ITER/BA 应对讨论会”,成为反映产业界声音、代表产业界与上述政府行政部门沟通的最重要平台。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