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沉稳、激情的研发设计团队,他们与“华龙一号”一起走过了十几年的时光,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本报继在18期刊发其中3位团队成员的心路历程后,本期再次和读者一起倾听4位成员讲述他们与“华龙一号”共同成长的岁月。 宋代勇:所有的累都值得 中核工程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总体所 副所长 2007年4月,我和“华龙”结缘。一路走来,我们迷茫过,纠结过,但始终都感觉有一种责任和信念,支持着我们一次次迈过坎。“华龙”走到今天,我觉得是“水”到渠成,有汗水也有泪水。 这些年来的感受就是工作量大。举个例子,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家对新建项目在安全设计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总体所承担的概率安全分析和严重事故专业的工作量相比之前呈指数增长。时间紧,任务重。二十几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经常加班加点。遇到着急出报告的时候,通宵达旦地工作,累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有个年轻人自己牵头完成的一个全新领域的工作,在内部讨论时专家提了较多意见,后来在反思时他流泪了。我能够理解他,因为对这份工作付出了太多心血,有愧疚也有委屈,而更多的是对工作本身的责任感和对集体的荣誉感。做设计的人算是比较理智和冷静的,但在那段时间,有很多人不仅流过汗水,还流过泪水。 2011年7月25号凌晨2点,我儿子出生了,正赶上做ACP1000的顶层技术方案的关键时期。我只陪了不到12个小时,下午就去上班了。对此,老婆一直“耿耿于怀”。一周总会有几天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老妈经常向我要领导电话,说要问问领导为什么给自己儿子安排这么多工作,总也干不完。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我对家庭的亏欠是很难弥补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华龙一号”将在我们国家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投入运行。一想到这些,所有的累都值得了。(孔美荣) 李军:让我们自豪一生的事业 中核工程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系统与布置设计所 副所长 在加入“华龙”团队前,我曾经担任过所里在岭澳二期中的项目负责人。当时很年轻,压力很大。现在回想起来,与“华龙一号”的研发相比较,那时的压力根本就不算压力,那些曾经让我睡不着觉的问题现在能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套一句流行语,就是“干了‘华龙一号’,那都不是事”。 在刚参与“华龙一号”的研发时,我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完成一项工作的层面上,但在经历过两次令我记忆深刻的事件后,我的认识被彻底颠覆了。 一次是在核能行业协会组织的评审会上,一位领导在介绍技术方案时说,我们从1997年开始“华龙一号”的技术研发,终于可以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做出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了!另一次是,在今年参加“海峡两岸核能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我作为中核集团代表在大会上介绍“华龙一号”。听完报告后,台湾协会会长激动地说,中国有了自己的三代核电技术,同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由衷地自豪!这时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被国家和民族所需要和希望的事业,是一份足以让我们自豪一生的事业!
(李竑翊) 李玉民:这段过程值得我一生骄傲 中核工程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建筑所 副所长、总工 “华龙一号”的研发团队是一个有耐力的团队,创新、心齐,是这个团队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在做双层安全壳抵御大飞机撞击的设计研发时最为突出。 这个课题开始时,虽然国家核安全法规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因为这是三代核电站必须具备的特征,所以,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开展该课题的研发设计。当时,不仅没有基础,就连相关资料都很少,我们想办法、找出路,联系专家来做培训和讲座,同时经过选择,确定了一家法国公司进行合作。就这样,花了两年多时间,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攻下了这个科研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最考验我们的是需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现在回过头看看,我们做的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值得我们一生骄傲。虽然很忙很累,但挺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现场看到自己设计的厂房一点一滴成型时,就会有一股强烈的满足感由心而生。(李竑翊) 吴宇翔:没有事情是白做的 中核工程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总体所 员工 我是 2010年来公司的,算是“华龙一号”团队的年轻人。但比较幸运的是,我从这个团队中学到很多,尤其是老一辈核电人对事业“从一而终”的忠贞和坚韧。 邢总(“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刑继)在谈到年轻人的待遇和事业选择时,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在大亚湾现场工作的三年,攒下来的积蓄只能买一台照相机。但他说,能够亲身参与外国公司建造核电站的全过程,收获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 我入职不到一年就发生了福岛事故,后来待遇也明显受到了影响,一些年轻人难免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信天民所长在给我们作讲座时说:“福岛事故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只有短期的影响,长远来看,我国还是要大力发展核电的。”淡然话语中透露的对核电事业的坚持和执着,给处在迷茫中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盏明灯。 我的前后几任领导都曾经说过一句话:“工作中没有什么事情是白做的,早晚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从中受益的。”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我对这句话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眼下的任何工作对自己都是学习和提高,只要坚定地将其作为毕生的事业,早晚有一天,年轻人也会变成主力军,会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任务,面对更加艰巨的挑战。(孔美荣)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