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中广核在香港上市之后,第二家以核能发电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中国核电也即将走入资本市场。分析认为,企业竞相上市抢滩资本市场是我国核电建设迎来爆发期的一个缩影。而随着中国核电规模的迅猛扩张,与核电建设相关的市场也将被引爆。 自中国出现严重雾霾天气以来,各种新能源、清洁能源备受青睐,核电作为效率较高的发电形式也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我国核电建设的重启,核电建设迎来高潮。据悉,我国核电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国核电在运机组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而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介绍,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预计年内将有6至8台机组开工建设,有8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将成为投入商业运行核电机组最多的一年,成为核电重启的关键之年。而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内,中国需再开工建设40台核电机组,至少需投入6000亿元。 据悉,中核和中广核的资产负债率都已逼近75%的央企资产监管红线,巨大的资金需求迫使各大核电企业加快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去年,中广核在香港成功上市。而在今年6月2日,中国核电也正式在上交所开启它的IPO之旅。据媒体报道,中国核建也在冲刺IPO。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宁分析认为,上市是公司融资的重要方式,预计中国核电规模将有迅猛扩张。“而随着核电行业的加速,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据了解,在核电站固定资产投资中核电设备投资占50%左右,是核电投资最主要的环节。核电设备包括核岛、常规岛和辅助设备三部分,分别占电站总投资的23%,15%和12%。如果按照12000元/千瓦造价计算,一套10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总造价为120亿元。按上述比例计算核岛投资为27.6亿,常规岛投资为18亿元,辅助设备为14.4亿元。 6月4日 新京报:环保部:地下水超六成较差和极差 环保部今日发布《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2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较差和极差级监测点占比超六成。 公报称,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取水总量为332.55亿吨,达标水量为319.89亿吨,占96.2%。 另外,2014年,全国2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监测点总数为4896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0.8%,良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25.9%,较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8%,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6.1%。 分析称,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铁、锰、“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氟化物、硫酸盐等,个别监测点有砷、铅、六价铬、镉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中新网能源频道)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