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发明人、大亚湾核电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张锦浙 “这个奖项真是对我们核电人的巨大肯定!”近日,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的“一种核电机组的事故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专利号:ZL200810241509.X)发明人张锦浙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的采访。身为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行三处副处长的张锦浙,已经从事核电工作18年,对于核电的知识产权,他有太多的故事要与人分享。 “2006年以前,世界范围的数字化核电厂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役的数字化核电厂屈指可数。而我国核电行业引进的数字化系统与设备均未能获得彻底的技术转让,数字化仪控系统(DCS)技术领域的专利壁垒高,无法获取核心技术,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我国面临数字化核电厂安全与稳定运行的现实挑战。”张锦浙说。 突破垄断的创新标杆 针对当时严峻的形势,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安排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派出大量具有核反应堆操作经验的高端人才到多个国家进行学习,并就DCS技术条件下事故处理进行了大量考察及调研工作,在实际学习操作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在科技研发方面,我们从有着10余年操纵运行经验、接受大量考核并通过国家核安全相关资质认证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加以重点培养,并从中选出合格人员直接加入我们的研发团队,专门从事事故与应急响应方面的研究。”据张锦浙介绍,岭澳核电厂二期机组工程在进行仪控系统重大改进时,该专利的另外两名发明人周创彬、魏艳辉,分别参与事故运行程序的策划和编写工作和机组的安全监督、核电厂事故处理导则的编写等工作。当时,张锦浙和他们一起指导试验团队,从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的细节上下功夫,闯过一道道难关,顺利完成了岭澳3号机组试验运营,而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该领域机组试验的自主化实施。 “正是得益于多年的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以及大亚湾核电基地丰富的核电运行经验和预防人为因素等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够突破国外少数企业的长期技术垄断。”据张锦浙介绍,该专利涉及的技术将核电机组复杂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集中向操纵人员提供快速、准确的系统参数和设备状态,充分利用了数字化的特点;通过对重要参数和重要设备状态的持续显示,避免了数字化带来的控制画面频繁切换而可能产生的控制风险。其通过合理的链接,实现不同监督画面,电子程序画面间的快速导航,保证了对机组控制的流畅,有效地减轻了操纵人员的工作负荷,避免可能的人为失误。依托该专利,该公司实施完成了操纵员在事故情况下使用的监控画面等大量DCS系统改进新技术,大大减轻了事故情况下操纵员的负担,使操纵员在事故情况下能快速获取事故程序执行时所需的设备状态及参数等信息,提高了事故程序的执行效率,减少了人为原因的失误,有助于及时处理事故,保证堆芯的安全状态,在技术上树立起国内创新的标杆。 助“燃”梦想的清洁能源 核电目前已成为公认的清洁环保能源,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核事故的影响,公众对于核电的安全性仍带有疑虑。在能源安全主题的推动下以及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方针。但所有发展的主题中,“安全”始终是核电的生命线。据了解,世界核电行业一直不遗余力围绕设计、设备管理、人员等关键因素开展安全性提升工作。 张锦浙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在建和计划新建的核电项目都将采用DCS技术,仅中国广核集团已有18台机组采用了此项技术。“运用DCS技术,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先进性,如何避免事故带来的风险,如何完成反应堆的控制和限制事故后果显得尤为重要。”张锦浙表示,只有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才能让DCS技术快速发展。为此,张锦浙和公司的知识产权团队及时围绕各种相关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并形成了以20余件专利申请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同时,还以该技术为基础提交了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从而使得他们在国际核电技术领域能够拥有一席之地。 “核电是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已成为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之梦的实现途径之一。核电机组整体的安全性是促使我们持续不断创新的动力,我们也期待着,运用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来帮助这个梦想的实现。”张锦浙自信地说。(中国知识产权报 记者 李铎)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