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伊朗国家电视台4日报道,伊朗外长扎里夫今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会见记者时说,伊核谈判已有了显著进展。随着伊朗国内对伊核谈判期望值的升高,大批外国记者开始云集伊朗首都德黑兰,而大批伊朗记者又奔赴维也纳,准备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虽然各方对伊朗最终核协议的签署都抱以最大限度的乐观情绪,但伊朗谈判代表依然十分谨慎,认为目前的前景仍不很明朗。 根据记者在伊朗国内采访的情况分析,目前与“5+1”六国进行谈判的并不只有鲁哈尼政府一家,而是整个伊朗伊斯兰政权“都参与了谈判”。鲁哈尼政府只是这个政权的一部分,只是第二把手,谈判的最终结果还要看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政治决断,还要涉及到政权内部的教士团体、革命卫队等利益集团以及听命于哈梅内伊的伊斯兰议会等方方面面。许多国际舆论认为,最高领袖可能会否决伊核最终协议,或者伊斯兰议会否决鲁哈尼政府的谈判结果,这是对伊朗政治制度的误读。 首先是如何解读“红线”问题。整个伊核谈判的全过程都是在最高决策者哈梅内伊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伊朗外长和首席谈判代表要经常向哈梅内伊当面汇报,因此伊核谈判的每一步哈梅内伊均了如指掌。最高领袖的“红线”对外是一种形式,但如何解读“红线”,“红线”有多少灵活性都有讲究。例如,将对伊朗的某些制裁改称为“限制性措施”;将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接触伊朗核科学家转化为“在伊朗政府的安排下伊朗核科学家接受国际社会的问询”;将不对外开放伊朗军事设施转义为“伊朗有意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参观双方共同商定的核设施”等,这些新形式体现了最终协议存在可能。“红线”是为了外宣需要,但执行“红线”的弹性依然存在。若哈梅内伊坚持“红线”不可动摇,则伊核谈判代表根本就不会在维也纳签字。 其次,最高领袖不需要公开否决其不满意的伊核协议。伊斯兰议会与美国国会的性质不同,美国国会可以对总统提出的议案公开反对,公开与总统唱反调,但伊朗的议会只会对鲁哈尼总统提出不同声音,但绝不可能与哈梅内伊唱反调。哈梅内伊赞同的伊核协议,意味着整个伊朗社会对伊核协议的认可,伊斯兰议会只会推动而不会反对;如果核协议不合哈梅内伊的胃口,那么议会就会率先通过反对核协议的议案。很显然,一切都是依照最高领袖的意愿进行的,哈梅内伊最终会以尊重伊朗议会或者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的形式表态,无需直接表态赞同或者反对。 最后,人们注意到,参加伊核谈判的伊朗代表团的调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伊朗一直强调,与其签署一个坏协议,不如不签署协议。而今,他们强调,没有最终协议就是最坏的协议—这显然是哈梅内伊本人的意思。也就是说,有协议比没有协议好。虽然伊朗嘴上说不在乎伊核协议是否在7月7日签署,不看重美国国会是用30天还是60天讨论协议,甚至说“我们只注重协议内容是否能维护伊朗尊严和解除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在时间上并不设限”。但实际上,伊朗的确迫切希望伊核协议的签署,迫切希望迅速解除制裁,迫切希望迅速成为正常国家。“红线”的设立,其实也是为了让伊朗代表团能够在谈判中从美国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让步,而奥巴马签署协议的愿望似乎比伊朗更迫切。伊朗看出了这一点,这就使得伊朗有可能在谈判中做小幅让步以换取美方更大的让步。 西方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通过这个协议阻止伊朗拥核。而奥巴马政府签署伊核协议,则要承担与其中东传统盟国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关系恶化的后果。在最后一二天,只要伊朗方面的让步不触动哈梅内伊的底线,只要让步能换来美方对伊朗尊严的尊重和制裁的快速解除(不一定是一次性全面解除),伊核谈判的前景就会充满曙光。 (本报德黑兰7月4日专电)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