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5年8月12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军的亲属前往墓地悼念亲人。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失事沉没,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回顾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15周年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是俄海军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号称是"世界吨位最大、武备最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它是由俄"王牌"武器设计局--"红宝石"设计局设计的,潜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该艇由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制造,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加入俄北方舰服役,为"奥斯卡Ⅱ"级核潜艇(按北约的标准此潜艇属于949级),是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隶属于北方舰队的第41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队,舷号K141。"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曾被俄罗斯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体长154.0米,宽18.2米,上浮吃水9.0米,排水量1.39万吨,最大深度潜300到600米。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续航能力为120天,编制艇员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动力装置有2座380兆瓦的压水反应堆(各190兆瓦)。2台汽轮机,功率55MW(75000马力),双轴,95000马力。两部七叶螺旋桨。武器装备有四部533毫米和两部650毫米鱼雷管,以及24枚SS-N-19/P-700 Granit远程反舰导弹。 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并沉没,艇上107名乘员、11名舰队级的高级将领和助手共计118人全部遇难。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潜艇事故。 爆炸与营救 库尔斯克号的任务是向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发射演习鱼雷。2000年8月12日当地时间11:28(协调世界时07:28)鱼雷发射,但此后不久库尔斯克号上发生爆炸。艇上第一次化学爆炸导致了相当于100-250千克TNT的爆炸力,地震仪测量到里氏规模2.2的震动。库尔斯克号沉到108米深的海底,沉没点离谢维尔摩尔斯克约135千米,地理位置是北纬69°40',东经37°35';据称,潜艇演习时没有携带核弹头。 K-141的沉没原因一般认为是鱼雷的氢氧燃料发生爆炸,但也有人认为是暴风型鱼雷爆炸。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鱼雷爆炸后本来可以把危害阻止在艏部,但是一部气浪通过空调管道影响到了第三区段甚至是第四区段,司令塔里的人也因此受到冲击,从而没能采取立即上浮等措施也是重要原因。另外自动求救浮标也失灵没有释放。 虽然俄罗斯曾请求英国和挪威这两个北约国家来帮忙营救库尔斯克号,但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仍全部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三天左右。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最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逝世118人中的115人的遗体被发现,被葬在俄罗斯。 沉没之谜 造价10亿美元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防御武器。它有两座核反应堆,潜艇长150米,有6层楼高,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库尔斯克号拥有独特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打捞后图片双壳艇身和9个防水隔舱,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2000年8月12日上午,一阵猛烈的爆炸发生在库尔斯克号上,这场危机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竟使潜艇来不及浮出水面?为什么没有人生还?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重返危机现场"将为您揭开致命时刻的真相。 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俄罗斯官方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但有一个人知道他们不会公布结果。这个人就是特拉斯科特爵士,他是英国政府的俄罗斯事务顾问,他和俄罗斯及西方世界的高层都有联系,妻子也是俄罗斯人。特拉斯科特决定自行调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开始对他掌握的少量信息进行研究。车臣的伊斯兰武装炸毁了库尔斯克号?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一家车臣通讯社语出惊人。该社报称,为了支持车臣的伊斯兰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但是,谁能进入潜艇前部?谁又有放置炸弹的动机?艇上有两个人来自俄罗斯伊斯兰教地区,其中一人能进入鱼雷舱,他叫加季耶夫。特拉斯科特发现,加季耶夫主动提出要监控鱼雷电池,这样他就可以到潜艇的前部工作。难道加季耶夫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特拉斯科特通过他所认识的高层人士进行了查证。特拉斯科特说:"我认识一些机密武器的研发人员,调查过加季耶夫的背景,他对海军非常忠诚,这绝对不可能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袭击。"俄罗斯让加季耶夫在库尔斯克号上服役显然是出于宣传目的,恐怖攻击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接着,俄罗斯海军开始宣传另一个有关库尔斯克号沉没的理论,声称它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他们知道,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2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特拉斯科特发现,这种尔虞我诈的游戏常会演变成意外的水下相撞。1967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25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根据特拉斯科特掌握的消息,就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特拉斯科特说:"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库尔斯克号可能是在巴伦支海被美国潜艇撞的。"但他们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接着,俄罗斯海军公开了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7天。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俄罗斯海军毫不示弱,他们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们坚称那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一时间,库尔斯克号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英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探讨碰撞之说,既然北约潜艇受到了谴责,他们也必须知道真相。但后来,北约国家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因为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机构宣布,库尔斯克号失踪时,它们曾探测到巴伦支海发生过一次异常震动。库尔斯克号爆炸的震波中是否隐藏着撞击的证据?英国政府取得了这些重要资料,将它交给地震专家戴维·鲍尔斯。鲍尔斯将震波图和其他地震信号进行了对比,它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潜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鲍尔斯认为,发生在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有两次,它们的信号非常类似,第一次信号只有第二次爆炸的百分之一,相当于50公斤TNT炸药。鲍尔斯确定,两次异常震动都是水下爆炸造成的。北约摆脱了困境,俄罗斯海军的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并不是潜艇相撞。5到7枚鱼雷同时爆炸显然是第二次爆炸的原因这场灾难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普京总统批准了一项大胆的打捞计划,从海底捞起库尔斯克号。此次打捞行动拨出了1.3亿美元的专款,比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还要多。在沉没14个月后,库尔斯克号被运送到科拉半岛的一个秘密军港。鉴定专家开始研究这个巨大的残骸。他们很快发现,巡航导弹都没有受损,于是开始调查潜艇上的鱼雷。虽然鱼雷舱仍在海底,在分析过残骸各处的损坏情况后,研究人员推测,曾有5到7枚鱼雷同时发生爆炸。这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和地震测量资料一致。特拉斯科特相信,他已经找到了第二次爆炸的原因。 情景回溯 特拉斯科特已能追述这艘俄罗斯超级潜艇和所有人员遇难的全部经过。2000年8月12日,灾难前5分30秒。库尔斯克号准备向彼得大帝号发射一枚练习鱼雷。指挥官操作潜艇时,潜艇前端鱼雷中的过氧化氢正在渗入发射管中,聚成一滩。鱼雷操作人员打开发射管,清理电路连接。 灾难前135秒,过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体积瞬间增加5千倍。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并导致煤油箱破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舱内人员当场死亡。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
根据自己毕生的经验,库尔金描绘了他们和死神搏斗的可怕场面。他们和水面仅相距108米,都接受过训练,知道可以穿救生衣按顺序游出舱门,从而逃离深海。但这样做很危险,一旦游到大海上,他们就会随着海水漂流,在大海上失踪和冻死,他们正在等待其他船只到达潜艇的上方。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水,只要小心使用,舱内的空气也能用上好几天。但随着每次呼吸,他们都会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是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也能够致人于死地。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潜艇上配备了空气净洗器,用化学物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越来越混浊时,艇上人员就会把空气净洗器挂在通风管上。库尔金发现,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些救命的设备。鉴定报告记录了九号隔舱发生火灾的证据和在火场发现的空气净洗器。库尔金知道,净洗器接触油或水就会爆炸,导致恶性的化学火灾。他逐渐了解到,在垂死挣扎的过程,艇员们挂起了另一个净洗器。但在黑暗寒冷的舱内,他们的手脚变得很不灵活,净洗器落到油污的水中,化学反应引起了火灾。大火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使他们吸入有毒的一氧化碳,于是,死神降临了。这场灾难过后,海军拆除了俄罗斯潜艇上的所有过氧化氢鱼雷。官方报告指出,这次事故中没有人为失误。谁也不能确定核技术员阿列克谢是否做出了关闭反应堆的决定。如果是他的决定,那么他的英勇行为,或许避免了一场水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