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台湾的一次主题为“核废料太危险”的反核游行。 林吉洋 (发自台北) 7月1日,台湾第四核电站还没启用就迎来为期3年的封存。每当台湾地区举行大型选举,核政策就成为选战的重要议题之一。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连日本的技术能力都无法保证安全,同样地处海岛的台湾真的适合发展核电吗”的声音,更是引发不少台湾民众的质疑。核电到底是台湾经济重现活力的能源宝库,还是一个短视近利的错误选择? 有钱缺电 大上核电 台湾1960~1980年出生的一辈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日本卡通形象“原子小金刚”(大陆译为“铁臂阿童木”)印象深刻:威力无穷的核动力引擎提供源源不绝的能量,强大的力量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小金刚拥有无可比拟的超能力,并以此维护世界和平、捍卫人类的家园。这是台湾人对核能最早、最普遍的集体记忆。 核能也曾经被台湾运用在军事上,台湾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秘密发展核武器,都因为国际干预而终止。台湾地狭人稠,缺少能源资源,超过九成的能源依赖进口,于是,能够快速取得巨大能量的核电技术被寄予厚望。 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一连串大型高耗能、高污染、炸山造路的项目上马,包括南北高速公路、北回铁路、桃园国际机场、铁路电气化、高雄造船厂以及核电站等,被称为台湾“十大建设”。有了经济实力,电力需求随之陡增。 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台湾在经济上受到巨大冲击。为了确保经济快节奏发展中的能源供应,核能被当局规划为台湾长期的能源选择。1971年底,台湾电力公司(下简称“台电公司”)所属的台湾第一核电站(简称“核一”),在新北市石门峡谷开工,两台63.6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分别于1978年12月和1979年7月开始商业运营;1974年9月,第二核电站(简称“核二”)在新北市万里乡沿海地区开工,配有两台98.5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同年开工的还有坐落于台南屏东县、装有两台95.1万千瓦机组的第三核电站(简称“核三”)。 到了1985年,整个台湾省共有6台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其中“核一”“核二”机组采用的是美国奇异公司的沸水式反应堆,“核三”采用美国西屋公司的压水式反应堆。 “核四”:全球最贵核电站 1980年5月,台湾当局核定在新北市贡寮乡龙门地区兴建第四核电站(简称“核四”),包括两座各135万千瓦机组。然而随着信息的透明化、公众环保和安全意识增强,再加上国外核事故的阴影,“核四”可谓命运多舛: 台湾1983年开始针对建“核四”进行征地工作,但来自反核阵营的阻力越来越大,相关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环评报告,直到1991年才通过。次年,台湾当局正式批准恢复“核四”工程建设,但紧接着又在“立法院”中遭到在野势力的激烈反对。又拉锯了8年——1999年3月工程建设审批许可程序才全部完成,总算开始动工了。 不料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行政院”于当年10月突然宣布停建“核四”,由此引发了朝野尖锐对抗,同时金融市场巨震,企业不满,被称为“核四风暴”。民进党由于当时在“立法院”席位处于劣势,最终被迫向挺核一方妥协。2001年2月,民进党籍“行政院长”张俊雄与国民党籍“立法院长”王金平,共同签署了“核四”复工协议。 然而,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核电站建设,可经不起这么反反复复、一拖再拖地折腾,一方面停建违约需支付美方设备提供商与工程设计商等巨额补偿费用;另一方面,工程突然中断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使后续建设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与资金去弥补。由于接连发生与承包商的纠纷、劳工不足等干扰,“核四”工程实际上一直处于半停工状态,直到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才有所改观。如此折腾使“核四”的建设经费在2004、2006、2009年3次加码,每台机组的平均造价高达37.5亿美元,而前3座核电厂的总建设费用还不到50亿美元。“核四”成了全球成本最高的核电站。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