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核学会发布“2013-2015年度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核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技术突破,例如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开工建设。然而,“‘华龙一号’的很多标准尚未配套,中国自主核电发展标准体系仍需完善。”一位从事核安全相关工作的政府官员表示,缺乏核电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也是限制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国门的瓶颈之一。 信息安全国产化大势所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信息安全、核安全等都纳入了国家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与核安全同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2014年5月16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重要通知》发布,规定“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8操作系统”,此后,我国软件产业多项政策举措发布,它们都指向“信息安全”。此次中央政府采购网排斥了所有的国外安全软件供应商,就是要保护国内信息安全。自斯诺登泄密事件后,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更加强烈。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不断积累和成熟,在未来的核能信息化产业中,软件国产化对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势在必行。 核电“走出去”,自主软件是硬伤 我国已成为核电大国,具备自主技术能力的基础和能力,要想成为核电强国,必须坚持走自主化路线。而核电自主化不仅只表现在能够使用设计工具自主设计和建设核电厂、自主制造核电设备等,还必须包括对设计工具的自主化,也即专业核电软件产品的自主化。然而,由于我国之前对于核电软件自主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国外软件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可替代软件几乎没有,加之核电软件存在研发周期长、核心算法技术难度高、多学科交叉等特点,需要专业的具备长期技术积淀的优秀研发团队。这些原因导致了目前对国外软件的依赖,几乎90%以上需要引进。 进口软件成本高、应用难,且存在安全隐患 长期使用进口软件存在成本高、应用难的问题。由于进口软件多为从欧美发达国家采购,考虑国家发达水平以及汇率因素,这些软件开发成本非常高,需要厂家维护,需要投入远高于采购国内软件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交流等成本来解决,而且很多进口软件每年都需要提供高额的年费,更加重了国内核电软件用户的费用负担。除了使用成本高之外,还存在应用难的问题。由于国外软件厂商不可能因为我国不同核电站需要及时改变其软件功能,不便于进行二次开发或软件升级,国内用户提出的密切结合实际我国核能领域应用需求的改进建议难以被重视,即使国内用户付钱专门定制开发,也存在投入应用的开发周期长,难以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的问题,给后期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此外,进口软件在软件操作方面与国内习惯多少有些差异,软件维护者在操作方面需多操作学习,且对软件维护者在语言及沟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从核电软件本身的技术特点来看,实际应用在核电厂的各类软件都应该确保稳定、可靠、正确,而对于关系核电安全的核心软件,如反应堆操作控制系统软件等,不仅要满足核电软件的一般要求,同时还必须完全掌握软件源码才能确保没有恶意漏洞和“后门”,而国外进口软件一般是不提供源代码的。同时,进口软件可能存在分析结果错误或者误导、数字化仪控系统的不正确甚至恶意的操控相关硬件,导致核电站运行不正常、发生事故甚至是重大的核事故,从而危害工作人员、环境和社会安全。国际原子能机构2010年11月23日公布了一份报告说,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工厂大部分离心机11月16日临时停工,此后有外交人士猜测,离心机停工可能因工厂计算机系统内植入有Stuxnet病毒导致,极有可能是计算机系统本身源码包含的漏洞或“后门”留下了黑客攻击的隐患,这给我们的警示让人不寒而栗。 核电软件自主化已有探路者 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信息安全是当前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保障。尽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核电站和核科学的研究机构大量使用进口的技术和管理软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但为了迅速改善这一状况,我国已大力发展自主化核电软件。如今,国内对核电软件自主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国内也陆续发布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软件,其中不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替代性产品,部分软件已经应用到了我国核电的设计与生产工作中,少数软件甚至走出了国门,在国际核能行业的舞台展示了中国实力。 无论是“核电走出去”,还是确保信息安全,发展自主核电软件都势在必行。我国应当有决心、并且有信心尽快推进核能信息化产业的自主发展,大力推进我国核电软件自主化进程!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