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全会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十分关键的一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家积极应对,坚持核电安全高效发展,2012年发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调整)》( 以下简称《规划调整》),并提出核电发展目标:到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装机1800万千瓦;到2020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装机3000万千瓦。现距实现上述目标已不足2年和7年。目前,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约4800万千瓦,要完成规划目标,2014,2015两年需要开工8-10台新机组,挑战较大,核电发展面临困境。 一是《规划调整》中提出的“十二五”开工备选项目的“技术路线以AP1000及其再创新为主”难以实施,项目审批陷入“自锁”。4台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建设进展远落后原定目标,“十二五”难以投产运行,其成熟性、经济性受到质疑。安全高效发展必须要求重大技术通过工程示范验证后方可产业化批量建设,《规划调整》对核电技术路线选择进行了硬约束,从而导致政府难以因势而调,无法及时决策,束缚自身手脚。 二是核电企业自主化技术受制于国家AP1000技术再创新的进展。为体现国家意志,2007年成立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投入巨资,对AP1000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受其核电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限制,加上各核电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均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势必造成了国内有限核资源的进一步分散,不能够集中有限的研发资源和人力资源,也难于统一认识和行动步骤。由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AP1400研发进展不尽人意,示范工程项目开工时间一推再推,至今尚无确切日期,其他核电集团自主化技术示范工程项目要想在其之前获批,难度较大。 三是当前分散的核能科研生产体系不利于核电“走出去”。由于对核工业进行多次体制调整和拆分,加上电力企业的进入,目前直接从事核电建设运行的企业有中核集团、广核集团、中电投、国家核电、中核建设集团和华能集团等6家之多。近年来,核电出口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内核电企业纷纷进军国际核电市场。但核电出口需要整体实力,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综合优势。对比目前世界核电市场上最热门两家系统供应商——法国阿海珐和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他们都是具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综合实力很强的公司。我国核电企业单独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不管在技术实力、产业链,还是在规模、国际经验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我国核电想要在国际市场上成为有力的竞争者就必须发挥整个核能科研生产体系的综合优势,尽快开工建设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化核电技术示范工程,实现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