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已经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中国内陆核电厂址有31个,这让备受关注的内陆核电再次引起热议。 事实上,对于核电项目而言,完成项目初可研到真正上马,还有漫长的准备过程。据熟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的专家介绍,初可研的主要目的是排除项目的颠覆性因素,获取省级支持性文件,并且争取列入国家规划。换言之,完成初可研是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必备条件。 完成初可研之后,项目才有可能获准开展前期工作,也就是业内俗称的“路条”。同时,业主还需在此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还需要获得包括环保、海洋、水利、国土资源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关支持性文件。据了解,一份核电项目的可研报告阶段需要完成43个专题,39个支持性文件。 初可研与可研工作的筹备,是企业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核电项目而言,要真正上马,这仅仅是筹备工作的一部分。在核电项目筹备工作中,还需要同时进行安全审评文件的准备,其中主要的文件包括《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和选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在项目最终能够获批开工之前,项目还需要通过国务院核准,并获得安全监管部门颁发建造许可证。 这一漫长的前期筹备工作,不同项目的过程不尽相同。以辽宁红沿河为例,其前期工作最早启动于1978年,其后该项目几经易手,到2003年由原中电投集团重启该项目,2005年,该项目完成初可研报告,并成功列入国家发展规划。2006年,中广核参与该项目,与原中电投等比例合资成立项目公司,2007年8月,红沿河首个核电机组开工。从前期工作启动到项目真正开工,该厂址历时将近30年。 可以看出,完成初可研是核电项目上马的必备条件,但是初可研完成之后,也还有漫长的准备工作要做。受建设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制约,完成初可研的厂址或许在很长时间里都将继续等待。作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和获准开展前期工作“路条”的敲门砖,初可研有别样的意义,只是这一意义并不十分重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