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呼吁不断 日本福岛事故之后,高层对于内陆核电态度一直十分谨慎。尽管全球超过一半的核电站建在内陆,核电业界也普遍认为内陆核电并不存在特殊的技术问题,不过出于对极端事故后果的担心,内陆核电在中国一直面临争议。 核电业界为内陆核电开闸的呼吁也一直不断。2013年,核能行业协会曾在桃花江厂址所在市益阳举办发布会,发布内陆核电研究课题的成果。2015年4月,核能行业协会再次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发布关于几个重要问题再研究的成果。研究认为,内陆核电厂与沿海核电厂安全法规和标准一致,但为了充分考虑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对环境、当地生态系统和公众影响,内陆核电的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要求严于沿海核电10倍,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要求,实现了“近零”排放。内陆核电厂选址符合当前国际先进标准的要求。 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今年5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内陆核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内陆核电的安全要求和沿海核电没有根本性区别。因此,内陆核电现在不能开建不是因为从技术上不可能,而是需要社会舆论进一步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 与此同时,内陆省份对于核电建设的热情始终高涨,湖南是其中的典型省份。由于省内资源匮乏,湖南省内依赖进口煤矿来供应电力,导致其工业电价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因此,湖南始终迫切希望靠核电来满足省内能源供应。尽管国家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不开工内陆核电,近年来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代表团依然多次发声希望尽早开工省内的桃花江核电站。 今年初,受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也启动了对内陆核电的调研。公开报道显示,中国工程院的调研报告认为,随着内陆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未来电力供需缺口增大,能源消费总量及人均能耗将显著提升,建议国家在核电布局上,需要在沿海核电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内陆核电。 沿海厂址充足 尽管核能行业协会与中国工程院的调研都支持上马内陆核电,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在“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或许会破局,但大规模发展的空间并不大。 目前关于核电发展的国家层面规划,是在2012年10月福岛事故之后重启核电时,由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据知情人士介绍,列入该规划中的包括9个扩建厂址、18个新建厂址以及20多个重点论证厂址。2012年核电重启之后,新开工的如田湾、红沿河、福清等项目,都是出自规划中列入的扩建厂址。 另据了解,截至《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时,全国完成初可研的核电厂址已经达到61个,条件较好的有45个,支持装机容量约1.9亿千瓦,其中大部分为内陆厂址。 规划发布之后,企业寻找新的厂址的努力仍在继续,最近的公开信息是今年4月,中核建计划落地高温气冷堆的厂址江西瑞金完成了初可研工作,但是中核建目前并不具备独立开发核电的资质,该项目也还未列入国家规划。 按照目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期,全国核电的总规模将达到在运与在建共8800万千瓦的规模。随着红沿河6号机组开工,3号机组商运,目前国内投运与在建机组总数达到52台,总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 9月中旬,中核建旗下的建设单位中核华兴发布公告称正式重启田湾5号、6号项目施工准备工作,计划11月30日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另外,使用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的防城港3号机组、福清6号机组预计也将在年内开工,那么到“十二五”末,国内核电投运与在建总规模将达到5700万千瓦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按照目前的规划,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开工约30台百万千瓦机组。如若目前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拟定的目标不变,目前储备的扩建厂址和新的沿海厂址已经能够满足“十三五”的建设需求。田湾、三门、海阳、台山、石岛湾、宁德、防城港等已经开工的沿海厂址都还有厂址能够继续扩建,另外还有陆丰、徐大堡、漳州、沧州等前期工作准备比较充分的厂址可以开工,苍南、金七门、白龙等沿海项目也历经多年筹备希望上马。一般而言,沿海厂址容量约为6台核电机组,仅仅上述提到的厂址已经足够支撑核电“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制约内陆核电的另一个因素是技术路线。尽管自主三代华龙一号实现了沿海项目的突破,不过目前在筹备阶段,国内内陆核电选用的技术都是AP1000。已经拿到“路条”的桃花江、咸宁、彭泽三个内陆项目也将采用AP1000技术。而在AP1000依托项目还未完工,沿海新的AP1000项目无一核准的情况下,内陆核电更无可能率先开闸。 亦有专家认为,华龙一号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内陆核电的选择,不过沿海华龙一号今年刚刚开工,要想批量化、乃至在内陆启动也还需要示范堆投产之后才有可能。 尽管权威调研支持发展内陆核电,鉴于高层对核电的谨慎决策和沿海厂址的充分储备,“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并不会大规模上马。相对现实的考虑是已经获得“路条”的三个内陆核电项目,在“十三五”期间是否能够率先破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决策。”一位核电企业战略部门的专家表示。 来源:财经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