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成果将两位科学家送上诺奖奖台 当得知梶田隆章、阿瑟·麦克唐纳获得诺奖,清华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负责人陈少敏情不自禁向家人报喜:“我的两位同事获得诺贝尔奖了,我太高兴了!” 陈少敏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2012年对非零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观测结果,将三代中微子的三种振荡格局最终正式建立起来,把中微子振荡证据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补齐了,从而把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送上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非零中微子混合角θ13这个难以捉摸的参数首次被精确测量,极大地振奋了国际高能物理界,更为当时正处在“岔路口”的中微子研究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多个国际顶尖机构纷纷发来贺电。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称:“这是物理学上具有重要基础意义的一项重大成就。”美国Arogonne国家实验室物理部主任Harry Weetrs教授表示:“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更精确的部署未来的中微子研究计划了。”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测实验的发言人表示:“中微子震荡实验带来的光明前景令人激动不已,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揭开物质层次的奥秘。” 同年,这一结果还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十大科学突破。其评语写道:“这些结果显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其特色,并提示中微子物理可能有朝一日帮助研究人员解释为什么宇宙含有如此多的物质及如此少的反物质。如果物理学家无法发现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会代表粒子物理学的未来。” 陈少敏认为,如果将来自然界正反物质消失之谜得到揭开,而且与大亚湾结果紧密相关,那么诺贝尔奖很有可能将再给中微子至少一个奖项,奖励利用中微子开创研究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以及研究地球科学的先驱。中国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相关主导人员将是一个非常有机会的候选者。 中国将成为中微子研究世界领导者之一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王贻芳说:“过去是我们出国学习,现在是别人来参加我们的实验。”当前,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继续推动中微子质量的研究。今年1月,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之后,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牵头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广东省江门市建设启动。这个实验站利用了广东阳江和江门的核电站所产生的大量反应堆中微子,通过一个两万吨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开展旨在测量三代中微子质量大小排序这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微子属性的研究。实验站将建在地下700米深处,计划2020年投入运行并开始物理取数,运行至少20年。 同时,由清华大学和二滩水电站共同建设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由于拥有2500米的岩石覆盖层,成为了目前世界上埋深最大的地下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开展对1-100MeV能段的中微子研究将具有国际上其它地下实验室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建设千吨级以上的中微子探测器,预计可以在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以及暗物质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预见的未来发现潜力。可以预见2020年以后,一系列中微子实验结果将使中国成为中微子研究的世界领导者之一。(葛维维
盛安陵) 中微子——宇宙“隐身人” 中微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质量非常轻,运动速度极快,接近光速。 中微子个头很小,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中微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和我们普通人的“距离”也并不遥远。每一秒钟,都有几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人体。 中微子振荡——奇妙的“三味冰淇林” 中微子振荡是一个物理学现象。是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首先提出的猜想,他认为特定味的某一中微子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味。所探测到的中微子可能处于哪个“味”要由传播中不断改变的波形决定。 通俗来讲,中微子就像含有三种口味的“冰淇淋球”,但无论中微子发射出来时属于哪一种,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变成“什锦冰淇淋”一样的味道混合体。 中微子应用 开展中微子的探测实验将进一步推动和提高我国工业生产应用能力。如,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大型实验设备,多数需要自主研发。中国在测量中微子所需的大型光电倍增管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另外,中微子相关研究也将用于通讯科技。中微子可以直透地球,并且在穿过地球时损耗很小,只需要将中微子束加以调制,使其包含有用信息,在地球上任意两点进行通讯联系,利用中微子束将信息从南美洲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再无需使用昂贵而复杂的卫星或微波站。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