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荣耀 进入新的千年,英国的能源供给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开始下降,国内所有的煤电也基本关停,到2005年,英国结束了此前25年左右的能源自给的历史,从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并且其进口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受气候政治的压力,为减少碳排放,核能被重新请回了舞台。2008年,英国政府发布《核能白皮书》,宣告英国核能重启。 不过英国的核能重启却不得不仰仗国外的公司来做开发的主力。在目前英国的能源六巨头中,有核电业务的只有EDF Energy,未来英国计划开发新建核电项目的8个厂址中,有5个也在EDF Energy旗下,这让EDF Energy成为英国核能重启计划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最有可能率先开工的Hinkley Point C项目,也正是EDF Energy控股的项目。这一项目起初有Centrica参与,但是之后Centrica不看好核电的发展前景而退出,从而给了包括中广核、中核在内的中国企业参与的机会。中国的企业也希望借此机会,有机会在后续厂址中占据开发的主导权,实现核电技术出口。 两大来自德国的巨头莱茵和意昂本来联合拥有有着两个核电厂址的地平线项目开发权,不过由于德国国内的弃核政策,该项目被挂牌出售,最终被日本日立公司购得,这也决定了地平线项目将采用日立旗下的沸水堆技术。 还有一个厂址开发权的NuGen项目,原本是六巨头之一的Iberdrola与GDF Suez联合控股开发,之后东芝先后收购了Iberdrola和GDF Suez在这个项目中50%和10%的股权,成为NuGen项目控股60%的控股股东,由于西屋公司是东芝的子公司,因此该项目预计将使用西屋的AP1000技术。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不仅现有的核电项目被法国的EDF Energy控制,其未来计划开发的核电项目,虽然一度被六大能源巨头所拥有,也都逐渐卖给了有能力进行核电技术开发和工程总承包的核电公司来主导。而英国政府在这轮重启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定差价合约(CfD)来吸引投资者,以及通过监管部门的通用设计评估(GDA)程序来确保新建核电站所用技术的安全性。新的核电项目,将主要由来自国外的投资者来主导。 纵观英国核能发展的历史,在从核能发展之初领跑了全球二十年之后,首先放弃了自主的核电技术,也失去了借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能公司的机会。在投资主体方面,通过私有化改革,将包括核电投资在内的能源投资的主导权交给私有化的电力公司,这些电力公司又有不少被英国国外的能源巨头收购。这最终导致了英国核能在20年的黑暗时期过去之后,想要重新启动时,不得不仰仗海外的核电巨头前来主导开发。 一点点总结 我无权评价这样的发展过程是优是劣,不过至少就现状来说,英国市场成了海外核电巨头争夺的战场,这样的热闹里,英国本土的公司只能扮演配角的角色。当然,为了开发英国市场,包括AMEC、罗罗在内的一批历史悠久的英国公司依然会分到不小的蛋糕。 针对整个发展过程,我们试图做一点总结: 在产业管理上,随着私有化的进行,国有企业逐渐解体退出,政府对能源领域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小,这一方面促进了能源市场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中长期发展的掌控。这样的结果,导致英国在80年代首先放弃了自主的气冷堆技术,这或许是技术特点及成本决定,但是在决定引进压水堆技术时,也并没有配套的自主化方案提出,并且随着电力公司的私有化,5台压水堆机组的计划最终只建成了1台。英国此前本土的核工业发展的市场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从此再也没有在国际核电市场上以主角身份参与竞争的能力。 在能源政策上,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规划和调控,让核能在受到廉价油气资源的冲击时,变得不堪一击,陷入停滞。关于这一点,我不由得想起2013年10月世界能源大会上,西屋总裁Danny Roderick曾经谈到的观点:尽管美国核能当时受到廉价页岩气的冲击而显得缺乏竞争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油气资源的价格波动性要远高于核电,所以,对大的电力公司来说,让核电持续保有一定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等到未来气价飙升的时候再想起核电,就已经晚了。事实上,英国最初决定发展核电,和导致其石油供应受到威胁的苏伊士危机关系莫大,然而到了80年代,北海油田的开采,让核电在英国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但是等北海油田20余年的辉煌逐渐黯淡,英国重新变成能源进口国的时候,其国内核能的发展已经衰退了20余年,不复再有东山再起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所以,对于能源政策的制定者来说,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前三五年的经济性,还需要考虑30到50年可能面对的变化,以及当下能源政策对以后相关产业的长远影响。 在投资体制上,这一点的历史沿革在本文第二部分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随着国有电力公司的私有化和其后的收购,英国的能源供给有不少的比例已经由国外的能源公司来进行,而其中的核电项目已经完全被国外能源公司所控制。在这样的投资体制下,EDF控股的厂址,显然会优先使用法国技术,日立控股的厂址,显然会考虑使用沸水堆技术,东芝控股的厂址,显然会力推AP1000。可以说英国8个待开发的厂址目前竞争局面的形成,其源头就始于电力公司的私有化。英国国内的核工业一方面在20年的衰退期中逐渐式微,在新的机会来临时,也完全没有能力成为主角来施展拳脚。 最后的最后,本文主要探讨英国核能衰退的历史,对英国电力市场改革无意评论,英国始于80年代的私有化改革涉及的领域广泛而深刻,在能源领域的改革也曾是我国上一轮电改参考的重要样本。我只是针对这场改革对核工业的影响做一点梳理。核电本身有着能源商品的市场因素,但是也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和特殊性。中国的核工业有悠久的自力更生发展史,在核工业体制改革的讨论里,俄罗斯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韩国模式都有人提及,不过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走上英国模式。 原文刊自《南方能源观察》2014年10月刊,微信推送略有改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