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野马财经》 10月19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英核电,赔本赚吆喝? 此次访问,英国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项目必然是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16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就称,“两家中资企业参与投资英国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站项目的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过,有人认为,对中国而言,此项目有可能是“又一个亏本生意”。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站的建设成本将高达245亿英镑(约合379亿美元,2400亿人民币),几乎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核电工程”。这就意味着,虽然具体合作内容未确定,但倘若采用“核电收入支付建设费用”的模式,就算能够保证盈利运营,中国也将面临极长的资金回收期。 而且,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原计划2017年启动,而完工时间已经被延迟至2023年。同时,有分析人士指出,官方公布的时间表并不可信,欣克利角核电站在2025年之前几乎不可能完工。对建设方来说,这将进一步推迟“盈利季节”的到来。 其实,针对此类“整存零取”式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到中国印尼高铁项目,再到现在的中英核电,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前期投入都非常之高,且资金回笼周期非常之长,收益成本难以把控,很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局势影响,不确定因素过多,极有可能变成“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再加上根据国际经验,此类项目的实际投入费用往往比预算来得更高,更加剧了这一风险。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公司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确实出现过各种状况,交出过不少“学费”。 中国海外投资的罪与罚 中国公司,甚至中国政府在海外贸易中,都领略过不少“手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2009年有关铁矿石,有关力拓的的那两件事。 作为世界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2009年初,受经济危机影响,力拓债务不断攀升,高达387亿美元,其中有89亿美元将于当年10月到底,为了避免破产倒闭等命运,力拓与中国铝业集团开始进行一项19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并初步达成协议。 而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是,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需求方,中国正在和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几家重要铁矿石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倘若中铝与力拓合作能顺利达成,无疑将为我国争取极大的主动权。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一切似乎都在顺利进行的时候,力拓突然翻脸,撕毁协议,并转身投向了同为澳洲公司的必和必拓怀抱,中铝得到的,只有1.95亿美元象征性的分手费。可以肯定的是,在此类大型跨国并购案中,对当时经验极度匮乏的中方而言,1.95亿能否覆盖前期谈判成本都值得商榷。 而更令我们愤怒与“长记性”的,是不久之后曝出的“胡士泰”间谍案件。2010年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胡士泰、王勇、葛民强、刘才魁等四人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一案,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胡士泰等四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索取或非法收受数家中国钢铁企业巨额贿赂;采取利诱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多次获取中国钢铁企业的商业秘密,给有关钢铁企业造成了特别严重后果。 胡士泰针对我国钢铁企业的“连横”战略,破坏了我国钢铁业的整体筹划,导致在于外国钢铁价格谈判中,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被“各个击破”。至于有没有在力拓—中铝并购中有所动作,虽然案件审理结果并没有透露,但“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一罪名,可以体现一些问题。 学费有没有白交? 由于海外投资经验的极度匮乏,中国交出了大笔学费,那这些学费有没有白交呢?以此次英国核电项目为例,虽然看似“钱景”渺茫,但也需要注意到几个问题。 中国只是一个“跟投”方。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站项目由法国电力集团英国子公司拥有,也就是说,中英协议的实质,应当是中英法三方的共同协议。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核反应堆运营者,法国电力集团拥有较丰富的核电站建设、运营经验。 两年前,法国电力集团和英国政府达成共识,同意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电站每发电百万度可获得92.5英镑补贴,有效期为35年。法国电力集团表示,与新建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补贴标准相比,这一补贴标准更具竞争性,将给该集团带来高达10%的回报率。 此外,上个月访华期间,为加速这桩交易,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承诺,该国政府将为核电站的建设提供20亿英镑的担保,这将进一步降低该项目的成本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法两国核能方面的合作由来已久,中法核能合作始于1982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双方合作贯穿了新时期中国核工业发展,特别是和平利用核能发展的全过程。换句话说,中法两国在核能合作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与诸多成功的先例,希望此次,同样能够借助法国企业进一步开拓中国核能走进其它国家的能力。 综合来看,即便不将政治红利等因素计算在内,此次中英核电项目同样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与经验积累,当然,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必然还会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 希望,下一个“胡士泰”,永远不会出现。 本文为野马财经原创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