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网特约评论员 何生 按:为何一篇缺少“科学”仅有“主义”的文章能够引起广泛传播和轩然大波,仅仅是因为标题党吗,还是核安全的社会性另有思考? 上周,一篇《核电将毁灭中国》(以下简称《“毁灭”》)在核能圈内外疯传,一时间各种反驳、批判文章迅速亮相。北京大学雷奕安发表的“《核电将毁灭中国》有多少错误?”从文中揪出26条技术错误并逐一反驳;核电那些事微信号发表的“免费教你如何【黑】核电”则以讽刺的笔法,一针见血地将原文的目的揭露为卖书;还有清华大学的刘学刚发表的“关于‘核电将毁灭中国’”则从核废料处理的业内人员的角度,以专业的辞藻文艺地反驳了原文,并进行了很好的核废料处理研究的科普;再有澎湃新闻的“为何说广为流传的《核电将毁灭中国》是危言耸听”,将国家核安全局汤搏副司长2014年关于核电安全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演讲稿重新刊发了一次,不仅非常全面的诠释并科普了核安全的基本概念,顺带作为对原文的一种驳斥。除此之外,类似文章还有很多。 总体而言,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是缺少“科学”仅有“主义”的。但区区一篇文章,就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让所有搞核能的人恨得咬牙切齿,一起同仇敌忾般地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事情似乎未曾有过,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一篇网文就似乎掀动了整个核能界?因为,这篇文章触动了核能的最重要的软肋,那就是核能的放射性危害,也就是核安全。核能具有的经济竞争力,已经占有全世界18%的发电量;核能无论在美国、俄罗斯还是中国,都是重要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资源;但在核安全这个节骨眼上,核能却经常性地被社会诟病。那么,为何核安全会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脆弱性? 第一、核能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安全”,谈到核安全,连自己也都没有底气。“多安全才够安全”,这是核安全研究这么多年来永恒的话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数的学术会议上进行着研讨。看,连核电人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安全,如何面对公众能说清楚?诚然,核安全是相对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相对到什么程度似乎谁也说不明白,说起来也便连自己都没了底气。 第二、核能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危害性极具空间和时间的广泛性,以至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潜在的受害者,这是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大部分人的认知准则。天津港爆炸了,可以不关心,因为与我无关。但远在海洋对面的日本核事故,不行了,必须要抢盐,这就是人们意识中的核危害的空间性;《“毁灭”》一文中侧重的核废料则是时间性的一个典型代表,不把危害留给子孙后代似乎是悬在人们头颈旁的道德准绳。且不说这种时间和空间性是否正确,但受核武器“锚定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认识已然是根深蒂固了。 第三、核能自身的长期神秘性带来行业对沟通对象的漠视。从核武器发展起来的核能自身就带有足够的神秘性,加之以各种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隐姓埋名的报道则更加加强了这种神秘感。因此整个行业似乎在公众和社会的交流沟通时,体现出一定的孤傲性,不从对方角度关心,而从自己角度表达。公众可不关心熔堆概率是10的负多少次方,多少万年才一次,公众关心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再比如“只要投入足够多,想多安全就有多安全”的观点,公众能理解你为何投入不够多么?这些论断技术角度是没错的,但无法说服公众,从这个角度看,“实际消除”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似乎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核安全自身的社会脆弱性,目前已经成为核能自身发展的头等约束。从三大核事故中可以看出,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世界核电遭受了20年的停滞;而最近的福岛核事故后,国内外也纷纷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核能发展计划。核安全的社会性在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商业化以后实际已经超越技术性成为左右核电发展的主导因素。尽管已能看到各大核电集团采取的种种行动,但迄今为止,核安全的社会性依然不够牢靠,各种风吹草动都会轻易打破这种平静,核能依然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中前行。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核能发展的未来还将免不了受到比《“毁灭”》要专业、犀利和有影响的挑战和骚扰。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重视核安全的社会性,重视公众对核安全的态度,从多角度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状况。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从业者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改被动为主动,给公众一个明确的“核安全”。核安全不应该被动的受社会左右,而应该主动出击,从最顶层开始就考虑社会的接受度,给公众提供一个明确含义的核安全。国家在《十二五核安全规划》中提出的“实际消除”也许令许多核电从业者困惑,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来看确实是个绝佳的提升核能形象、建立社会认可度的手段。总理的“绝对保证安全”,也是希望将社会性体现到核安全中。 第二、注重社会沟通技巧,可利用第三方。核安全的技术表述公众是无法理解的,必须使用更易接受的手段进行交流,需要站在公众的角度进行沟通。“术业有专攻”,社会沟通中第三方的组织或机构应该扮演更为重要角色,但这同时就对第三方组织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性、独立性、长期性等。 第三、加强同媒体的良性互动。将一些新型媒体形式引入相对保守的核电界,借助更为广泛自由的交流平台,相信公众能够区分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主义的”,哪些是以“主义”为名的。更加坦然的面对反对声音,而不致过激反应。 核安全自身的社会脆弱性是一个长期问题,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改变公众的认识层次、社会的接受程度,要做好长期的攻关准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重视核安全的社会性问题,才能让核安全这个支柱更加坚实,确保核能的长期稳定发展。 【稿件声明】本稿件来源于中国核网特约评论员,版权归中国核网所有,未经中国核网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