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被放逐的核电自主化:国外核电巨头凭什么鲸吞中国千亿市场? ...

发布时间:2015-12-2 14:16    来自: 中国投资咨询网


  再创新是在给定的产品设计框架下进行,其内容是放大功率。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没有置于中国的技术研发经验基础之上。负责实施重大专项的国核技刚刚成立一年多,本身并没有技术能力,它所收编的上海核工程设计院也不具有反应堆开发能力,而是一个长于核电站整体设计的机构,所以国核技不可能成为研发平台

  中国本来具有核动力技术的研发平台,但国核技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将这个项目私有化,把具有几十年经验积累的其他研发机构排除在重大专项之外,还声言不排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把中国的研发平台排除在外,不靠国际合作又靠谁呢?

  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与理论证明,能够引进技术的必要条件,是引进方具有相当的技术吸收能力,而这种吸收能力只能来源于自主研发的经验和努力,所以只有将引进活动置于自己的研发经验基础之上才能消化、吸收外来技术;成功引进技术的根本标志不是引进方能够按照给定产品设计进行组装,而是通过引进活动生成和提高了自主推动产品变化的技术能力,所以实现再创新的根本标志是在吸收外来技术知识的条件下设计出来不同于原设计的产品。

  由此可见,在AP1000的设计框架下进行复制和放大功率的再创新,不可能使中方发展出来开发先进反应堆的技术能力,而引进活动与自主研发经验基础的脱节只能给这种结局加上一个双保险

  第五,引进路线使核电工业体制更加混乱。在以引进AP1000来统一中国核电发展路线的方针下,国核技成为又一个行政垄断企业。说它是企业,它却握有罕见的权力:它自己并非投资于核电站的业主,但在与西屋的商务谈判中却把业主排除在外;它没有开发能力和经验,因而也不可能是核动力技术的研发平台,但在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时却把其他有经验的研发机构排除在外。

  说它是公共管理机构,它却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在组织引进中,除了代业主决定商务条件,它还要另向业主收取不菲的管理费;在国家已经为引进技术付费之后,它却要求其他希望分享技术的国有研发机构付钱购买。于是,它先是被赋予对公共资源的垄断权,然后再将其私有化。但这个公司在享受垄断利益的同时却不用承担责任:是业主公司在为它的决策买单。

  破绽百出并没有让引进路线清醒,不等首台AP1000机组在2013年建成运转,它就要从2011年开始这种堆型的批量建设。其实引进派早在2003年就说过:至于采用先进技术的风险问题,历来风险都是与利益共存的,不敢吃螃蟹的人,怎能尝到其鲜美的滋味但未经任何实际运转的检验就开始批量建设一种新堆型,这种做法在世界核电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以上述趋势为证据,不得不令人怀疑第三轮引进路线正在将中国核电的发展引上一条高风险的道路,虽然实际风险将取决于决策者修正这条路线的灵活程度。这些风险来源于AP1000的技术风险,来源于代价高昂的引进使核电发展丧失合理性的经济风险,来源于技术路线混乱、体制混乱的风险,更来源于削弱、肢解中国核动力技术能力基础的风险。

  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局面,人们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核电发展为什么非要走全盘引进的路线如果追寻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任何关心中国核电长远发展的人都会产生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在中国的核工业建立50多年之后,在中国的民用核电工业经历了30年的发展之后,为什么中国仍然没有形成能够独立发展核电工业的技术能力,甚至连应该怎样发展核电技术能力的途径似乎都没有找到这个困惑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即使引进的必要性得到证明,它也是无法回避的。

  事实上,第三轮引进路线的被迫修正证明了中国具有发展核电的自主技术能力基础,因为原本被枪毙掉继而又被迫批准上马的所谓二代改进型核电站,无论在多大程度上借鉴过外国技术,都是中国自主设计的。

  既然具有这种能力基础,那为什么总是认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只能从购买外国核电站开始中国核电发展的最佳技术路线是不是只能走将外国的先进核电站设计加以国产化的道路造成中国核电在过去缓慢发展的原因真的是技术不行还是其他什么因素中国的核电发展到底能不能走自主路线存在这么多的困惑,中国核电的发展似乎只能用谜局来形容了。

  三十多年的战略颠倒符合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核电工业结构,正是西方主要国家的核电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核电工业包括三个市场主体,即运营核电站的业主公司、负责工程施工的AE公司和核蒸汽供应系统公司。

  具有独立的核动力技术能力基础,中国之所以还在核电发展过程中步履蹒跚,其主要障碍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和体制上的。这些障碍的本质,是从来没有把中国核动力工业的发展纳入到核电发展的考虑和规划之中。

  身为核大国的中国在核电发展上步履蹒跚,其根本障碍不在技术,而在于战略和体制。从现象上看,以往中国核电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造价昂贵,与常规电力相比缺乏优势;昂贵的直接原因是过多地依靠引进,而引进的理由是中国的技术不行。但为什么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核电技术还是差强人意分析三十年的历史,答案很简单:不是真的技术不行,而是主导了核电发展的引进路线从来没有把中国核动力技术的发展,列入发展核电的考虑和规划之中。

  三轮引进路线都是只从对核能需求的角度出发,把兴建电站增加电容作为核电发展的唯一业绩指标。在技术供应方面,他们把技术等同于现成的产品,认为购买外国核电站就是引进技术,却无视一个被各核电大国的经验所证明的规律:一国核电健康发展的能力基础是本国核动力工业的发展——技术驱动型的美国如此,需求拉动型的法国如此,通过引进追求自主的日本、韩国也是如此——特别是日本,也是引进起家,但现在已经控制了几家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企业,包括西屋。

  与这些国家相反,中国在国家层次上从来没有形成过同时考虑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核能战略,几乎所有影响了中国核电发展过程的重要决策都是从增加电容的局部利益做出的。

  从计划经济继承下来的体制问题不能全部归咎于引进路线。但如何改革核电工业体制,要受制于发展核电的战略。由于每一轮发展核电的主旋律都是以行政手段推行引进路线,从而忽略本国核能技术的发展,所以对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能使中国的核工业基础为核电发展服务这样重要的问题,从来没有过严肃的讨论。于是,缺乏改革的思路和动力,再加上沿袭下来的行政垄断,使中国至今没有形成符合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核电工业体制。历史说明了这些问题。

  中国核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0年,周恩来总理于那年28日做出要发展核电的指示。虽然以“728工程命名的第一个核电站项目早于1974年就被批准上马,但由于在被封锁条件下自行研制的技术难度和核工业内部的争议,该工程的实际建设一直拖到了改革开放阶段。

  1970年代末,核电发展从增加电力供应的需求角度产生了新的动力,推动这个进程的主角是负责电力供应的政府部门。1977年,中法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由法国提供贷款与中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其中包括一座核电站。新的行动者——电力部和一机部——主张下马“728工程,转而引进法国90万千瓦的核电站,理由是前者的30万千瓦容量太小;而二机部则主张工程继续干下去。由于国家预算中的电站建设资金全部由水电部掌握,所以电力供应部门成为第一轮核电发展的主导部门。

  虽然70年代末的经济调整迫使拟议购买法国技术的苏南核电站下马,但广东与香港合资的核电站项目因另辟融资渠道而在1982年获得批准,并被纳入水电部的主管之下。在那个渴望外资和技术的年代,广东核电站因成为最大的合资项目而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同时,由核工业部主管的“728工程也在照顾历史的条件下被保留下来,由国务院领导确定为采用压水堆,工程定点浙江海盐县的秦山,正式命名为秦山核电站。但因为获批的条件是“30万千瓦的核电站就此一个,下不为例,所以秦山一期并不构成路线

  19833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核电问题。会议充满乐观地决定,未来要大力发展核电,到20世纪末建成1000万千瓦,先建三套:广东、华东、东北各一套;要与法国谈三套,并谈技术转让;同时试探向前苏联购买核电设备的可能性。

  那年初,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国家科委牵头联合国家计委在北京回龙观饭店召开技术政策论证会,会后编制的《核能发展技术政策要点》经国务院批准,确立了核电高起点起步,技贸结合、引进国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先进技术的方针。

  至此,第一轮引进路线形成,其主要特征是把建设核电站当作发展核电的全部内容;虽然也强调对引进技术国产化,但主要指的是设备的国产化,对如何掌握核电技术的问题却语焉不详。

  1980年代中期,以秦山一期和大亚湾两个核电站相继开工为标志,中国的核电建设终于起步。回顾历史,从增加电容的需求角度所形成的引进路线确实推动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但这个功绩不能掩盖相伴的缺陷——它也确实没有引进什么技术。

  当时在大亚湾项目的技术引进主导权上,电、机、核三套马车又开始新一轮争执,致使国务院把电站引进和技术引进的主导权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水电部和机械部。其结果:对技术没有兴趣的水电部急于工程上马,机械部又不懂核电站最关键的反应堆系统,而已经获得设备采购合同的法方在技术转让谈判中日趋强硬,导致谈判失败。大亚湾最后不过是一个法方负责的交钥匙工程

  到1985年,国家降低了发展核电的调门,从原来的要大力发展核电转变为本世纪以火电为主,逐步加大水电的比重,核电是一个补充。与此相应的是体制变化。1986年,国务院决定把核电站全部交给核工业部主管,大亚湾的主管部门也由水电部改为核工业部;同时把准备从联邦德国引进的两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改为在秦山扩建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这既是出于外汇平衡的考虑,也是因为当时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具备了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能力,把核电机组改为60万千瓦可以提高整个项目的国产化水平。

  前两轮引进路线在引进技术上的失败反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事实:中国从来没有在核能方面形成过国家战略,从来没有把发展本国核动力工业纳入核电发展的考虑和规划之中。不错,中国核工业由于传统重点是核武器开发而在民用核电方面缺乏经验,但正如两期秦山核电站建设所证明的,它并非没有核电技术能力的基础,问题是决策者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发展这个基础。

  1985年,主管核电的国务院领导在一次讲话中说,核工业部的军转民,主要任务是为核电站提供核燃料。既然如此,中国的核动力技术当然就与核电发展没有关系了。在短期内,引进似乎推动了核电的较快发展,但三十年下来,依赖引进而忽视自主技术能力的发展,则成为制约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

12
上一篇:以核治霾 大有可为 为“求解治霾之困”开出良方下一篇: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我们对中国的核电技术抱有很大信心

推荐阅读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8月22日,中核二三召开干部任职宣布大会,公司党委书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8月15日,烟台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山东海阳辛安核电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2024年8月1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宋克祥任中核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8月12日,“廉洁南昌”发布消息称,中国广核新能源控
精彩图片
  •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