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厚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能科学与工程) 世界核科学的发展已过百年,核科技的应用已几乎涉及人类所有领域,使得人类的发展更加璨烂绚丽,当我们享受核科技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记得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呢?下面将细数核领域的诺贝尔得主(按获奖先后时间),谨此向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威廉·伦琴(Wilhelm Röntgen,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由于发现了X射线,1901年被授予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不仅对医学诊断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影响了20世纪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为了纪念伦琴的成就,X射线在许多国家都被称为伦琴射线,另外第111号化学元素Rg也以伦琴命名。 贝克勒尔(H.Becquerel), 法国物理学家(1852-1908),由于与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研究荧光现象而发现铀的放射性,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将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命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1884年,28岁的汤姆逊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1905年,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院的教授;190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e Sklodowska), 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性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与其丈夫共同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卢瑟福 (E.Rutherford),英国物理学家(1871-1937),新西兰人,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1908年因证明了放射性是原子的自然衰变,获诺贝尔化学奖。1911年,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证实了α 射线为He2+,β射线为电子;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a + 13N → 16O + p ,1919年,发现质子;培养了1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尼耳斯·玻尔(Niles Bohr,1885-1962)丹麦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1913年所创立的原子结构理论奠定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发展了量子论,并因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于1921年创办的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培养了大量杰出的量子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物理学中心。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1962)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因发现“康普顿效应”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在康普顿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1897-1956),本名伊雷娜·居里,居里夫妇的女儿。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合作于1932年发现一种穿透性很强的辐射,后确定为中子;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并对裂变现象进行研究。1935年夫妻共获诺贝尔化学奖。夫妻俩还于1948年领导建立了法国第一个核反应堆。
恰德威克(J.Chadwick),英国物理学家(1891-1974),1935年因发现了中子获得诺贝尔奖(中子的发现被认为是原子核物理的诞生)。 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Victor
Francis Hess,1883 – 1964) ,奥地利-美国物理学家,在1912年发现并研究了宇宙射线因而荣获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戴维·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1905-1991),瑞典裔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正电子荣获获1936年诺贝尔物理奖。 奥托·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得到过拉姆赛(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英国化学家,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等名家的悉心指导。哈恩的重大发现是“重核裂变反应”,1944荣获年诺贝尔化学奖。 费米( E.Fermi ),意大利籍美国物理学家(1901-1954),被誉为“中子物理学之父,1938年11月10日,也就是“93号元素”发现4年多以后,获得诺贝尔奖。1942年,在芝加哥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座链式裂变反应堆并首次运转成功,这是原子时代的真正开端。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1999)美国化学家、核物理学家。1940年同麦克米伦等分离得到镎。从1940年到1958年,他们一共发现9个新元素,包括原子序数94到102。后来他还发现了其余的超铀元素。鉴于西博格在超铀元素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与麦克米伦共同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IUPAC在1997年的国际会议上,决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阿伯特·吉奥索(A.Ghiorso)和他发现的106号元素钅喜(Sg),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为化学元素命名的惯例。 穆斯堡尔(R.L.Mossbauer,1929-2011), 德国物理学家。1961年因为对g 辐射的共振吸收的研究和发现的Mossbauer效应与霍夫斯塔特分享了196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李政道、杨振宁1956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吴健雄的实验所证实。 巴・切连科夫(1904-1990),物理学家,1934年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时发现了“切连科夫效应”。切连科夫效应是指当带电粒子在某些透明介质中以大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传播时,这种带电粒子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光(运行核反应堆发出的蓝光属此效应)。切连科夫由于发现和解释了切连科夫效应,于1958年与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弗兰克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与 B.Richter, (1931—)分别发现J/ψ粒子,找到了美夸克存在的证据,1976年获诺贝尔奖。丁肇中,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名誉教授。 利昂·莱德曼,物理学家,1922年7月15日生于纽约,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会主席。他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成果卓著,并因“中微子束方法及通过发现μ中微子验证轻子的二重态结构”而荣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莱因斯(Reines
Frederich)美国物理学家。1918年3月16日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因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获1995年诺贝尔物理奖。 弗朗索瓦·恩格勒特(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彼得·希格斯(英国物理学家)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其预测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实验发现,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1943年8月29日-),加拿大物理学家、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研究所主任,女王大学戈登和帕特里夏灰色粒子天体物理主席,因对中微子研究的贡献与梶田隆章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梶田隆章(
Kajita Takaaki ,1959年-),日本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现任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同研究所附属宇宙中微子观测信息融合中心负责人。主要成就:预言中微子震荡的存在及发现基本粒子中微子存在质量,与阿瑟·麦克唐纳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编后: 诺贝尔(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