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波,西交大,核工程) 近日,因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与农大部分学生的微博争论,转基因食品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作为一名“核饭”,我首先想到了与转基因食品有着相同命运的核电技术。转基因食品和核电技术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支持者爱之深沉,反对者恨之入骨。支持核电的人不遗余力的宣传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而反对核电的人则会拿出一张张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来告诉民众核电是多么可怕。对这些尚未有定论或者根本不会有定论的技术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极端的看法,公众也难辨其利弊。我们该如何权衡,在让公众放心的同时,也让这些技术得以发展?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核事故: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发生后,在纽约引起了一场200000人参与的反核示威;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大约150000到200000名示威者在罗马抗议反对意大利核电项目;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全世界各国纷纷减速甚至停止发展核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决定于2021年前全面弃核。不得不说,工业和制造业如此强大的德国全面弃核的决定对各个国家发展核电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次核事故之后都必然进入核电的冬天,核电的发展过程被切的零七八碎。每当核电从业者刚刚看到希望的时候,一次次的核事故又随即浇灭了希望。“核饭”永远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行到来,每天都在惶恐中科研,每天都在不安中工作。我们担心明天醒来会第一眼看到新闻的头版头条上写着某单位违法排放放射性污水,某单位可以是火电厂、化工厂等等,但是公众会毫不留情的将这笔账计在核电的身上。我们担心明天醒来第一眼看到被何祚麻刷爆的朋友圈,自称“反伪科学”却反着科学让人深恶痛绝。我们担心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也与核相关联,微博热点标题写着:惊人!大面积持续雾霾由核污染所致! 请再给“核饭”多一点时间,我们需要探索核的奥秘。每一项技术的问世,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才能真正为人类所接受。1942年,以费米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在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铀核的可控自持链式裂变反应。而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在1954年才并网发电,核电在能源行业中可谓后起之秀,只不过它的经历坎坷,加上三大核事故,才让公众谈核色变。从微观的核子到宏观的核燃料再到核电站,每一环节都有太多值得研究的细节,只有每一个细节都研究透彻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性。在“核饭”看来,我们现在的核电站已足够安全:非能动的设计理念、纵深防御、多道屏障的设计原则、自动化的技术……然而在公众面前,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三大核事故之后,公众反核的情绪日渐高涨,很多核电从业者纷纷转行。人才的流失是导致核电长期发展停滞的一个主要原因。核电运行操作人员流失,核电站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全都付之东流;研究所研究人员流失,其所承担的课题和项目后继无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核专业教师流失,培养出来的核专业学生就少了。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有信心,公众有信心、核电从业者也要有信心,路是人走出来的,难免会误入歧途,但不断修正不断进步就一定会成功。 请再给“核饭”多一点时间,我们需要建立属于核电的媒体组织。媒体在宣传核电、推广核电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媒体掌握着社会热点的舆论导向。对于一些民众陌生的新鲜事物,民众对于媒体的依赖性更高。核污染导致雾霾天一事,“核饭”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此新闻系谣言,然而没有接触过核电的民众可能就真假难辨了。有时候我很邪恶的想,假如我们核电有自己的媒体组织,在不伤害民众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制造一些假新闻。比如今天某某核电站发生了阀门误打开事故,核电站操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核电站未发生核泄漏;明天某某核电站又发生了给水管道破裂事故,核电站操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核电站未发生核泄漏;后天某某核电站又发生了汽轮机跳闸事故,核电站操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核电站未发生核泄漏……虽然不能“欺骗”民众,但这其实也是核电运行人员的苦衷。我们要让这些事故常态化,这样民众觉得这些事故都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才能更好地支持发展核电。另外一方面,民众谈核色变不是因为他们曾经被蛇咬过,而是心理作用,所以核电媒体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福岛引发的核危机等等都在民众心理蒙上一层又一层的阴影。核电从业者一方面要重视核能本身发展,另外也有义务和责任向民众介绍核电,让民众真正地了解核电。 请再给“核饭”多一点时间,我们需要完善核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核电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发展越快问题就越多,我们必须借助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来指导我们核法规的建设,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事故。2015年,中国核电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不仅仅在国内安全发展核电,还将自己的核电技术出口到国外。我们看到了政府发展核电的决心,但是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核电之间的合作往往掺杂着政治因素,是国与国外交的一部分,凡是涉核的合作,都必然伴随着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想要长久深入的合作与发展,必须要建立合理的法规来制约各个国家的行为。此外,核法规的建设还必须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具体考虑的因素不同,侧重点就不同。所以,核法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 总而言之,“核饭”要和公众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让工作人员静心工作。再多给“核饭”一点时间,核电未来不是梦!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