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41年9月,已开始主持希特勒原子弹计划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从柏林搭乘火车前往丹麦的根本哈根,找到恩师波尔---另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二人进行了一次密谈,结果不欢而散。海森堡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次密谈竟然改写了20世纪的物理学,甚至改变了20世纪人类的历史进程。他更加想不到的是这次密谈引发的效应。最终给远在东亚的日本的命运带来的巨大影响。而这一切的根源,竟是一场误解。 在海森堡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次与恩师之间的神秘会谈。他回忆说这次与波尔密谈的重点主要是交换关于原子分裂研究的最新进展。他提到,如果将原子核分裂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应用在破坏性的武器上,考虑到现有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必须突破几个极其艰难的瓶颈。海森堡同时写道:他利用那次会谈向波尔建议,正因为在原子弹的研究上困难重重,所以物理学家们才有充分的理由抵御政治领袖们的压力,同时物理学家们“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他们是否真的应该介入到这一领域?”换句话说,海森堡的目的是要与波尔达成一种共识,大家共同以技术困难为挡箭牌,最终目的能阻止可怕的原子弹的诞生。此后不久,德国在原子方面的努力从原子弹转向了核反应堆的设计,从而将研究目的调整到了更加和平的方向。 海森堡讲这段话时,波尔一言不发。多年以后,1957年的一天,波尔才写了一封信讲述他的记忆,然后将这封信寄给海森堡,但最终没有寄出,只藏留在他的档案里,显然这封信是为了直接记录他们1941年会谈的信。正因为关于这场历史性的会谈的讨论很多,以至于波尔的家属提前10年(原定保密50年),于2002年在波尔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这封信件。 波尔明确地说,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每一句谈话,他和妻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森堡在向他炫耀德国正尽一切努力开发原子弹的研发制造,而且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要试图说服波尔他们,德国的最终胜利不可避免,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是不明智的。波尔当时的沉默反应,一方面是出于震惊,另一方面是出于谨慎和警惕。在与海森堡密谈之前,他就觉得原子弹是不可行的。有一些基本的能量公式怎么算都算不出来,更何谈应用。可是海森堡的这番话,让波尔清楚意识到,自己必须抢在德国之前,为盟国发展出原子弹。 事实上,海森堡与波尔的关系,也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当海森堡从哥本哈根回到德国后,一直与波尔有通信联系,他每每有新的想法,第一个想到的,也总是从波尔那里听取意见。 后来,波尔毫无疑问的成了美国原子弹计划中的核心角色。没有他的努力,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也不会实现。然而这一切竟源于一场误解。这真的是历史性的偶然吗?也许不是。在战争敌对紧张的状态下,任何简单的话语,都有可能被诠释为可怕的威胁。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